字词 | 闹羊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闹羊花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踯躅花(《图经本草》),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老虎花(《纲目》),三钱三(《广西中草药》)。 基源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羊踯躅的花序。 原植物 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R.sinense Sweet),又名映山黄、黄花花、石六轴(江苏),黄牯牛花(浙江)。 历史 羊踯躅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陶弘景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韩保昇云:“小树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纲目》收于草部毒草类,李时珍曰:“韩保昇所说似桃叶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黄,气味皆恶。”所述及其附图,与现今的羊踯躅完全相符。《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形态 落叶灌木,高1~2m,常因砍伐而成矮灌丛。幼枝密被柔毛并杂有刚毛。叶互生,叶柄短,被毛;叶片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4cm,顶端具突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两面均被毛。 伞形总状花序生枝顶;花萼5浅裂,裂片半圆形,密生毛;花冠钟状漏斗形,直径4~5cm,不整齐5中裂,金黄色,上面1裂片较大,具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近等长;子房卵形,密被白毛。蒴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3cm,熟时深褐色,疏生硬毛。 花期4~5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44页.图424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适于酸性土壤。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生药】: 栽培 宜在凉爽湿润环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栽培。 用种子育苗繁殖。由于种子细小,用盆播种。 盆钵底垫碎瓦片,先垫入未腐落叶1层,再填入已腐熟堆肥的腐殖质土或泥炭土,上再薄盖细沙混和苔藓植物碎片1层,稍加镇压,充分淋水,然后撒播种子。播后不覆土,上盖玻璃片或报纸,移置阴凉处发芽。 发芽后注意淋水,并使渐见阳光,切忌烈日直射,保持一定空气湿度,当年不追肥。次年2~3月,按行株距各12cm带土分栽于苗床上,栽后淋水。 苗床培育2~3年即可移栽。或在4~5月开花时,摘去花朵,取长7~10cm枝梢作插条,按行株距各12cm扦插,入土4~7cm,培育2~3年即可移栽定植。移栽都在4~5月进行。按行株各66cm穴栽,每穴栽苗1株。 幼苗分栽后,注意松土除草与追肥,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冬季可覆盖腐熟过的厩肥,增强蓄水,防止干旱。 采集 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采下后立即晒干。药材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鉴别 性状 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 萼片5裂,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柱头头状,花梗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显微 ❶ 花粉粒四面体形,直径58~97μm,具三个萌发孔。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 花含梫木毒素、石楠素(Ericolin)。 又含日本杜鹃素Ⅲ(RhodojaponinⅢ)、羊踯躅素Ⅰ、Ⅱ、Ⅲ(Rhodo-mollein Ⅰ、Ⅱ、Ⅲ)[1,2]。 附 果实含日本杜鹃素Ⅲ,即闹羊花毒素Ⅲ[3]。叶含杜鹃花毒素(Rhodotoxin)),干巴菌酸甲酯(Sparas-sol)[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5 [2] 药学学报 1990;25(11):830 [3] 中草药 1983;14(7):5。 【药理】: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闹羊花醇提物给兔耳iv50μg/kg或侧脑室注入4~5μg/kg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小剂量闹羊花醇提取物iv不引起降压作用,但同剂量闹羊花醇提物注入脑室,却产生降压效应,提示其降压作用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1]。 闹羊花醇提物50~100μg/kgiv能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对氯化钙、三氯甲烷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无效。0.0003%闹羊花醇提物的洛氏液灌流离体豚鼠心脏,对其心脏收缩力、冠脉流量、心率均无明显影响。 50,200,300μg/kg闹羊花醇提物不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2]。 毒性 闹羊花中毒引起显著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一般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泻、血压下降、呼吸中枢麻痹[3]。 参考文献 [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5;5(3):194 [2]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9;9(4):327 [3] 浙江医学 1984;(1):57 。【药性】: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经》:“辛,温。” 功效 祛风,止咳,散瘀,止痛,杀虫。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肛门瘘管,皮肤顽癣。 ❶ 《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捣擦。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疏》:“气血虚人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麻沸散(《华陀神医秘传》)治腹中癥结(手术麻醉剂):羊踯躅9g,茉莉花根3g,当归30g(按:据《汉书·华佗传》张骥补注,当归用量作90g),菖蒲0.9g。 水煎服200ml。 ❸ 伏虎丹(《局方》)治左瘫右痪:生干地黄、蔓荆子(去白)、白僵蚕(炒,去丝)各30g,五灵脂(去皮)15g,踯躅花(炒)、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炮)各30g。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丸如龙眼大。 每服1丸,分作4服,酒吞下,日进2服。 ❺ 琼液膏(《医宗金鉴》)治类伤破溃:当归尾、闹羊花、红花、白芷、蒲黄各60g。香油500g,浸药7日,炸枯去渣,入白蜡、黄蜡各30g。熔化尽,滤净,稍温再入冰片1.8g,乳香、没药各18g,搅匀。 摊贴患处。 ❽ 《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疗斑秃:羊踯躅花15g,骨碎补15g,川花椒30g,高粱酒250g。先将前3种药放入有盖的玻璃瓶内,再注入高粱酒,将瓶盖盖紧,浸泡7天后,开始启用。用法:先将瓶震荡一下,再用小楷羊毫笔蘸药酒适量涂搽患处。 在涂搽前,最好先将老生姜切成平面擦患处,待擦至皮肤有刺痛感时再涂擦药酒,则收效尤速。 每日早晚各涂搽1次。”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用牛乳20ml,暖令热,调下3g。” 每服3丸,温酒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 ” 绵包1丸,咬之,追涎。” 如遇轻度不适或出现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服绿豆汤等解毒剂以解之。” ❶ 邹澍《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 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 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