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镶嵌壶
1982年于江苏省淮阳市盱眙县南窑庄出土。 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5.59千克。由7个部分、19个构件组成。 壶身:侈口、束颈、弧肩、鼓腹、平底,外露的颈部饰错金的云纹图案,为铜丝网络笼罩的肩腹部饰错银的斜方格云纹图案。铜丝网络:整个铜丝网络,共有96条长龙,576枚梅花,分为外(梅花)、中(长龙起处)、内(长龙伏处)3个层次,剔透玲珑,华丽精巧。箍带:肩腹之间有一圈衔接肩腹两组网络的横箍带,由四根环接而成,上饰错金的流云纹饰。立兽,连接箍带的立兽形竖环耳4个,通体为错金银相间的纹饰。铺首:每根箍带的中间,有一个兽面铺首。衔环:每一铺首的勾鼻套接1个,饰有细如发丝的错金流云纹饰。 圈足座缘:外缘错金斜方格云饰。铜壶的铭文分别在口部内沿、圈足内侧、圈足外缘3处。铜壶口部内沿刻有“廿五重金 (络)壶,尊(受)一 觳五 (升)”11字铭文。系燕国文字,除序列壶名外是有关容量的记载,“ ”、“ ”均为计量单位。 铜壶实测为3000毫升,按每升200毫升折算,容量为一斗五升(一 为2000毫升,一 为200毫升)。“ ”“ ”可能是“斗”、“升”的异体字。铜壶圈足外缘刻有29字。“佳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得)、再立事岁,孟冬戎启(戍辰) , (戈) 陈璋内(入),伐匽(燕)毫,邦之只(获)。”系齐国文字,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对北邻燕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是研究战国时代齐燕两国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