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铜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铜藻 【名称出处】:《中国经济海藻志》 【概况】: 基源 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铜藻全藻体。 原植物 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C.Ag.(Fucus horneri Turn.;Spongocarpus horneri Kutz.) 历史 近代本品作为制作褐藻胶的原料,并作“海藻”药用。参见“海藻”条。 形态 藻体黄褐色,高0.5~2m,可达8m,体质较为纤弱。固著器裂瓣状,上生圆柱形的主干,主干一般为单生,幼期有刺状突起,渐长则除基部和枝的下部仍保留刺外,中上部均变为平滑。幼体的叶连接主干处向下生有纵走的浅沟,这种浅沟在枝上也常出现。藻体长大后,主干上仍保留有基部叶的痕迹,但侧枝与主干的区分不像幼时易于辨别。 叶基部的边缘常向中肋处深裂,向上至叶尖则逐渐浅裂并变狭窄,叶尖微钝;叶片长1.5~7cm,宽0.3~1.2cm,中肋至叶尖处渐消失;柄部细长,多在1~2cm间。气囊圆柱状,长0.5~1.5cm,宽0.2~0.3cm,两端尖细,顶端冠一小裂叶,气囊在侧枝上常排列成总状。 生殖托圆柱状,两端较细,顶生或生在叶腋内,是马尾藻属中生殖托最长的种类。雄托长4~8cm,径1.5~2mm;雌托长1.5~3cm,径2.0~3.0mm,均见短柄。(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Ⅲ.28) 生境与分布 生长在低潮带深沼中或大干潮线下深至4m处的岩石上。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等地。 原苏联亚洲部分的千岛群岛,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本种为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 含褐藻淀粉、甘露醇、粗蛋白、1,3,5和2,4,6辛三烯、无机盐、碘[1]、砷[2]和海藻酸[3]、苹果酸[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2 [2] CA 1991;114∶97668g [3] CA 1985;103∶102068r [4] CA 1993;117∶3986w 【药性】: 性味 《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咸,寒。” 功效 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化痰。 主治 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水肿。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铜藻、海蒿子各15g,牡蛎30g,夏枯草15g,煎服。” 单方应用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疮毒:铜藻全草适量,煎服,或鲜全草,洗净捣烂敷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