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
清末和民国初年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 铜元圆形中间无孔亦称“铜板”。1900年广东开始仿香港辅币铸造铜元。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 每枚重库平2钱,当制钱10文,每百枚换银元1元。 后来各省仿造,造成币制紊乱。清末所铸铜元有1文、2文、5文、10文和20文面额。 流通最广的当是10铜元。铜元成色分为两种,有含铜多的“红铜元”,与含铜少的“黄铜元”。 在北洋政府时期、各省滥铸铜元的结果,造成铜元日益贬值,一枚银元可兑铜元200~300枚。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银元改为纸币,但辅币仍用铜元,次年发行新铜辅币,旧铜元才被销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