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铅 【概况】: 异名 黑铅(《范子计然》)。 青金(《说文》),黑锡(《本草拾遗》),水中金(《纲目》);青铅(《要药分剂》)。 基源 铅(pb)以方铅矿(PbS)Galena为原料加工煅烧炼制而成。 历史 铅最早记载于《日华子本草》。李时珍释其名谓:“铅易沿流,故谓之铅。锡为白锡,故此为黑锡。”苏颂谓:“‘铅’今有银坑处皆有之,烧矿而取。”李时珍引独孤滔云: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出草节铅,生铅未锻者也,打破脆,烧之气如硫黄。所指的“生铅”与方铅矿吻合,因方铅矿以立方体解理,化学成分主为硫化铅。又云“紫背铅,即熟铅,铅之精华也,……。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出钓脚铅,形如皂子大,又如蝌蚪子,黑色,生山涧沙中,……。”所述形状与方铅矿相似。综合以上古代本草所述,均表明了药用铅是提炼出来的,原料主为方铅矿。 直至现今方铅矿是提炼铅的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银与铅共生,所以“银坑处皆有之(指铅)。”故现今方铅矿含银多者亦可提炼银之用。 形态 方铅矿属于等轴晶系。 晶体常呈立方体形,有时以八面体与立方体聚形出现。集合体通常呈粒状、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硬度2~3。 密度7.4~7.6g/cm3。 产状 方铅矿在热液矿脉中及接触交代矿床中均有产出。 带有被壳之方铅矿,呈瘤状出现于冲积带或漂沙矿床中。 产地 主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及中国东北等地。 。【生药】:鉴别 性状 铅为板块状、粗丝状或不规则状。 表面常被氧化成一层薄膜,中灰色,光泽暗弱,刮去外层薄膜,呈淡灰白色,具较强金属光泽。质柔软,可用指甲刻划成痕,在纸上可书写,呈铅灰色条痕。 易切断,切面具强金属光泽。气味均无。 理化 ❶ 铅粉易熔融,火焰显淡蓝色。 加工炮制 将方铅矿压碎,配以熔剂(主为石灰石及铁矿石)入烘砂锅内,硫磺燃烧殆尽,全部溶解状,冷后成块,谓之熟砂。 再以熟砂及熔剂下炉,所出之铅,导入模型凝固,用水冷却,谓之毛铅条。将毛铅装入柔铅炉,加高温,除去杂质;含银多时,银质提尽,所余之铅,送入净铅炉,使锌质氧化,全挥发,成为纯铅。毛铅1.25吨约制纯铅1吨。 贮藏 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主要成分为金属铅,优良品种含铅量可达99%。因矿石的质量、冶炼与精制方法不同,常夹有其它金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银,其次是金[1,2]。 参考文献 [1] Thorpe’s Dictionary of Applied Chemistry.vol.7.4ed.,1948∶243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69 【药理】: 铅为有毒重金属,食品中铅含量限制为≤0.002%。 中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铅限量有严格规定。铅中毒可引起肠胃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不能作为药用[1,2]。 参考文献 [1] FCC Ⅱ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Washington,D.C.1972 [2] Poisoning Toxicology Symptoms Treatments Ⅲ Charles C.Thomas Illinois U.S.A. 。【药性】:性味 苦,寒。 有毒。 ❶ 《本草拾遗》:“寒,小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 功效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 主治 痰气壅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噎嗝反胃,瘿瘤,瘰疬,疔毒,恶疮。 ❶ 《本草拾遗》:“主瘿瘤。锉为末,和青木香敷风疮肿恶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煅透研末入丸、散。 外用:煅末调敷。 使用注意 不可久服。 中气虚寒者慎服。 ❶ 《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症,法咸忌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