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钱币刍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钱币刍言 中国清代研究货币的著作。原名《钞币刍言》,由清代王鎏(公元1786年~1834年)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作,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刊行,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重新修订,改名为《钱币刍言》。以后又刊有《钱币刍言续刻》和《钱币刍言再续》两书。嘉庆、道光年间银贵钱贱,政府财政困难,于是有人提议行钞,王鎏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上述各书中提出了“行钞法”的具体建议,主张发行面额1贯到1000贯的纸币,另铸铜钱三等,即1文、当十和当百,1贯以上用钞,1贯以下用钱;禁止白银作货币,民间藏银可向政府兑钞。他用名目主义观点解释货币,宣称“惟行钞则能国家尽有天下百姓之财,又人人顿获二分之利”。他列举了行钞大利22点,如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钞值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则去民心之诈伪;货物壅滞之处,以钞收之,物价必平,则致百物之流通;造钞有局,办钞有人,且因财足而兴水利,务工垦,则广谋生之途径等。为清政府无限发行纸币制造论据。《钱币刍言》刊行后,受到当时的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