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樱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樱子 【概况】: 异名 刺榆子(《蜀本草》),刺梨子(《开宝本草》),金罂子(《梦溪笔谈》),山石榴(《奇效良方》),山鸡头子(《纲目》),糖莺子(《生草药性备要》),棠球、糖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糖果(《分类草药性》)。 基源 为蔷薇科蔷薇属部分植物的果实。蔷薇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产82种。 其中药用的有约15种。 原植物 正品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又名糖罐子、糖钵(浙江),刺梨(福建),油饼果子(安徽),糖樱竻(广东),和尚头(四川)。 另有4种在部分地区作金樱子使用。美蔷薇Rosa bella Rehd.et Wils.,又名油瓶子(河北)。 扁刺蔷薇Rosa sweginzowii Koehne,又名油瓶子、野刺玫(陕西)。大花香水月季Rosa odorata(Andr.)Sweet var.gigantea(Crep.)Rehd.et Wils.。 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 历史 金樱子始载于《蜀本草》。 韩保升云:“金樱子在处有之,花白。子形似榅桲而小,色黄有刺。 方术多用之。”李时珍曰:“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黄罂也。”又谓:“山林间甚多,花最白腻。其实大如指头,状如石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如营实之核而味甚涩。 ”本草所载的金樱子与目前所药用的相符。 形态 金樱子为常绿攀援灌木;小枝粗壮,散生扁弯皮刺,无毛,幼时被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减少。小叶革质,通常3,稀5;小叶片椭圆状卵形、倒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6cm,宽1.2~3.5cm,先端急尖或圆钝,边缘有锐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幼时沿中肋有腺毛,老时逐渐脱落无毛;小叶柄和叶轴有皮刺和腺毛;托叶离生或基部与叶柄合生,披针形,边缘有细齿,齿尖有腺体,早落。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花直径5~7cm;花梗长1.8~2.5cm,花梗和萼筒密被腺毛,随果实成长变为针刺;萼片5,卵状披针形,先端呈叶状,边缘羽状浅裂或全缘,常有刺毛和腺毛,宿存;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有毛,比雄蕊短很多。 果梨形,倒卵形,熟时黄红色,外面密被刺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37卷.450页.图版71∶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600m向阳的山野、田边、溪畔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美蔷薇与金樱子不同之处在于:小叶7~9,稀5;托叶宽平,大部分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卵形,边缘有腺齿。 花单生或2~3朵集生;花瓣粉红色。果椭圆状卵球形,直径1~1.5cm,顶端有短颈,猩红色,有腺毛,产于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扁刺蔷薇与金樱子的区别是小叶7~11枚:小叶片边缘有重锯齿:托叶大部分贴生叶柄,离生部分卵状披针形,边缘有腺齿,花单生,2~3朵簇生:花瓣粉红色。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有短颈,长1.5~2.5cm,宽1~1.7cm,紫红色,外面常有腺毛,萼片直立宿存。分布于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大花香水月季与金樱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叶5~9枚,小叶片两面无毛;托叶大部分贴生于叶柄。 花单生或2~3朵;萼片全缘,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外面无毛,内面密被长柔毛。果呈扁球形,外面无毛。 分布于云南。 大叶蔷薇与金樱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叶(7~)9~11枚;托叶宽大,大部分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卵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腺齿。花单生或2~3朵,花直径3.5~5cm;萼片卵状披针形,长2~3.5cm,伸出花瓣外方,全缘,花瓣深红色,倒三角卵状。果大,长圆状卵球形至长倒卵形,先端有短颈,紫红色,有光泽,有或无腺毛。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海拔3000~3700m。。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的气候。 宜在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栽种。多用扦插繁殖。在春季萌芽前,选健壮1~2年生枝条,剪成12~15cm长的插条,按行株距7×7cm斜插于砂床或畦上,地面应露有1个芽节。 插后浇水保湿,用芦帘架棚遮荫。 成活后,进行除草、追肥。次年早春或秋季移栽,按行株距1.3×0.7m穴栽,每穴栽植1株。 亦可种子繁殖,于冬季或春季播种,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深2~3cm,每亩用种量2~2.5kg。培育2~3年即可移栽。 栽后,每年春、夏、秋季,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越冬时须培土壅根,并进行整株修剪。 采集 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后放入桶内,用棍棒搅动,擦去毛刺即得。 鉴别 性状 果实倒卵形,长2~3.5cm,直径1~1.8cm。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略具光泽,上有多数刺状刚毛脱落后残基形成的棕色小突起;顶端宿存花萼呈盘状,其中央稍隆起有黄色花柱基;基部渐细,间有残留果梗。质坚硬,切开后可见花萼筒壁厚1~2mm,内壁密生淡黄色有光泽的绒毛,瘦果数十粒,扁平,纺锤状排列,长约7mm,淡黄棕色,木质坚硬,外被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以个大,色红黄,有光泽,去净毛刺者为佳。 显微 花托壁横切面:外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径向延长,外壁及侧壁增厚,角质化;表皮上的刺痕纵切面观细胞径向延长。果肉薄壁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含油滴,并含橙黄色物,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纤维束散列于果肉近外侧;维管束多存在于果肉中部及内侧,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导管散在或呈放射状排列,内表皮细胞长方形,内壁增厚,角质化;有木化的非腺毛或其残基。粉末: ❶ 非腺毛1~多细胞,长505~1836μm,直径16~31μm,壁木化,表面常有略弯曲的斜条纹,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❸ 草酸钙方晶,直径16~39μm;簇晶少见,直径27~66μm。 另可见导管、薄壁细胞、纤维、树脂块。 理化 ❶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上加热15分钟,立即滤过。取滤液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在水浴中加热5分钟,生成红棕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溶液1~2滴,即显暗紫色。 ❷ 取上述滤液2ml,置具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生成大量蜂窝状泡沫,放置10分钟,泡沫无明显消失。 加工炮制 ❶ 金樱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擦去宿萼及毛刺,剖开,去毛核,干燥。也称“金樱子肉”。 每100kg金樱子肉,用炼蜜20kg。此外,尚有炒制、麸制、煨制、烫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果皮含仙鹤草素类的逆没食子鞣质:金樱素A、B、C、D、E、F、G(Laevigatin A、B、C、D、E、F、G),还含有已知鞣质仙鹤草素(Agrimoniin)、仙鹤草酸A、B(Agrimonic acid A、B),地榆素H-4(Sanguiin H-4)、拍屯库拉素(Pedunculagin)、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胡萝卜素(Carotene)。 其中仙鹤草素为主要成分。以及无机元素Al、Si、Fe、Ti、Mn、Cr、V、Cu、Mo、K、Ca、Na、Mg、Zn等[1]。 以及苹果酸、枸橼酸、糖类(2.3%)[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9;28(9)∶2451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20。 【药理】: 抗菌作用 金樱子(品种未定)醚提取物及70%醇提取物1%的浓度,以平皿法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2)∶153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❶ 《开宝本草》:“酸、涩,平,温。” 归经 入肾、膀胱、大肠经。 ❶ 《滇南本草》:“入脾、肾二经。” 功效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主治 遗精,遗尿,小便频数,慢性腹泻,白带过多,子宫脱垂。 ❶ 《别录》:“止遗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或熬膏。 使用注意 有实火,邪热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芡实,治白浊。 ❷ 配党参、莲子、白术,治脾虚泄泻。 方选和验方 ❶ 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治白浊:金樱子(去子洗净捣碎,入瓶中蒸令熟,用汤淋之,取汁慢火成膏)、芡实肉(研为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酒下,或盐汤下。 ❷ 金樱子丸(《朱氏集验医方》)治贫血,气血不足:金樱子2份,缩砂仁1份,为丸,以蜜作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或盐汤下。 单方应用 ❶ 《明医指掌》:“治梦遗,精不固:金樱子5000g,剖开去子毛,捣碎。水200ml,煎成膏子服。 ” 食疗 ❶ 《泉州本草》:“治小便频数,多尿小便不禁:金樱子(去净外刺和内瓤)和猪小肚1个,水煮服。” ❶ 李时珍《纲目》:“金樱子,无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 所以用金樱子,必须兼用芡实、山药、莲子、薏仁之类,不单止遗精而精滑反涩,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用药之秘,而实知药之深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