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野苜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野苜蓿

【概况】:

异名 苜蓿(《别录》),镰荚苜蓿(《内蒙古中草药》)。

基源 为豆科苜蓿属植物黄花苜蓿全草。

原植物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又名野苜蓿、豆豆苗(内蒙),连花生(《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 本品见于《尔雅》,云其:“黄华今谓牛芸草为黄华……叶似苜蓿。”(宋)梅尧臣云:“有芸如苜蓿,生在蓬翟中,黄花三四穗、结穗植无穷。”其描述为黄花,按其分布亦可肯定其即为当今之本品。

形态 多年生草本。多分枝,微被毛,高30~70cm。3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3~3cm,宽0.3~0.7cm;先端钝圆或微凹,中肋突出,叶缘上部有锯齿,下面被疏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小叶柄长0.1~0.3cm;托叶披针形,先端尖。

总状花序腋生,花10~20朵,簇生于花序轴顶端;花萼钟形,被白柔毛,萼齿披针形;花冠黄色,比萼长2倍。荚果圈卷,长1.5~2cm,成熟时褐色,无毛,种子5~10粒,扁圆形。

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74页.图2478)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低地,草原及沟边。

分布于新疆、陕西、甘肃及华北等省区。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

【化学】:

含氨基酸[1]、维生素B1、B2[2]、木脂素、酚性物质[3]、黄酮[4]、半乳甘露聚糖[5]和元素Mn、Fe、Cu、Zn等[6]

参考文献 [1] CA 1979;91;87343g [2] CA 1977;87∶148699b [3] CA 1984;101∶3965h [4] CA 1994;119∶45357p [5] CA 1990;112∶155314R [6] CA 1977;87∶98944e

【药性】:

性味 ❶ 《中药大辞典》:“甘、微苦,平。”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平。”
❸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微苦,性平。”

功效 宽中下气,健脾补虚,利尿,消炎解毒。

主治 胸腹胀满,消化不良,浮肿。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浮肿,各肿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3~4.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食物药用指南》:“紫花苜蓿、野花生全草各等份洗净、切碎、晒干研末,每日3次,每次1~2g,蜂蜜水冲服。”
❷ 《食物药用指南》:“治浮肿:鲜野苜蓿嫩茎叶100g,豆腐250g,猪油100g,共炖熟1次服下。连续服用。”

单方应用 ❶ 《内蒙古中草药》:“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3g。研末冲服,日服2次。”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浮肿,各种恶疮:黄花苜蓿鲜品90~150g,煎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