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芝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芝麻 【概况】: 异名 白花益母草、白益母草(《植物名实图考》),野藿香(四川),白花野芝麻(黑龙江),山苏子(辽宁) 基源 为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野芝麻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ieb.et Zucc.(L.album L.var.barbatum Franch.et Sav.),又名山麦胡(四川),白花菜(东北),糯米饭草(浙江),包团草、泡花草(贵州)。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野芝麻:春时丛生,方茎四棱,茎微紫。对节生叶,深齿细纹,略似麻叶,本品末尖,面青背淡,微有涩毛。绕节开花,白色,皆上矗,长几寸半,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圆小双歧,两旁短缺,如禽张口。中森扁须,随上瓣弯垂,如舌抵上腭,星星黑点如萼尖丝,如针攒簇。叶茎味淡,微辛,作芝麻气而更腻。湖南圃中尤多,芟夷不尽,或即呼为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实图考》又载:“今南方湿地,春时生一种野脂麻,其叶与红花益母叶如艾叶有权歧者不类,俗名谓之白益母草。”所述与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有长地下匍匐枝。茎高达1m,单生,直立,几无毛。茎下部的叶卵圆形或心脏形,长4.5~8.5cm,宽3.5~5cm,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茎上部的较茎下部的叶为长而狭,边缘有微内弯的牙齿状锯齿,齿尖具胼胝体的小突尖,叶柄长7cm。 轮伞花序4~14花,著生于茎端;花萼钟形,萼齿披针状钻形,具缘毛;花冠白或淡黄色,冠筒基部稍上方呈囊状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卵圆形,长约1.2cm,边缘具缘毛,下唇3裂,中裂片倒肾形,侧裂片浅圆裂片状,先端有针状小齿。雄蕊花丝彼此粘连,花药深紫色;花盘杯状。小坚果倒卵圆形,先端截形,基部渐狭,长约3mm,直径1.8mm,淡褐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65卷.第2分册.489.图版96∶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600m路边,溪旁、田埂及荒坡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 。【生药】: 采集 5~6月采花或全草,阴干。 【化学】: 叶含粘液质、鞣质、挥发油、维生素C、胡萝卜素、皂甙。 花含黄酮甙,有: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3-葡萄糖甙、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山柰酚-3-双糖甙、野芝麻甙、芸香甙。其他还含胆碱(Choline)、粘液质、挥发油、皂甙、维生素C、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儿茶酚鞣质(Catechol tannin)、绿原酸、咖啡酸等。全株尚含水苏碱(Stachydrine)[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40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33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花:味甘、辛,性平。” 功效 散瘀,消积,调经,利湿。 主治 《新华本草纲要》:“有于肺热咳血,血淋,白带,痛经,月经不调,小儿疳积,跌打损伤,肾炎,膀胱炎。花用于月经不调,白带,子宫颈炎,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鲜者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肺结核:野芝麻全草30g,光叶水苏、肺形草、匍伏堇各15g,百部9g,水煎服,日1剂,3个月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吉林中草药》:“治子宫颈炎,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野芝麻15g,水煎,日服2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