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邑
❶ 又称封地、采地。 中国古代帝王封赐给所属诸侯、卿、大夫作为世禄的领地(包括领地上的居民)。采邑,始于商,盛于周,形成所谓的世禄制度。 以宗法制度为根据,分封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受封者在封地内有统治的权利,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礼记·王制》和《孟子·万章》称,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皆五十里;天子之卿方百里,大夫七十里,士五十里。最初,周天子可随时收回封地,或者将其另行封赐他人。后来由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在封地内直接设官治事,行政、司法、赋税、徭役等政治经济权利都逐渐集中于诸侯国家,卿大夫的封邑也逐渐变为世袭所有。 到了战国时期,采邑主互相兼并,各受封者把封地变成自己世袭领地。封地制度也随之消灭。 ❷ 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赏赐贵族、亲信和有功臣属的土地(包括居住该地的农民)。 亦译作“采地”或“赏地”。由采邑形成的封建土地占有制称为“采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