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衰★★★ 02031名

cuī ❶动〈文〉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等级递减。等衰(等次) ○❷古同“缞”。 另见shuāi。 衰shuāi
动由强变弱。未老先衰|经久不衰|兴衰|衰弱另见cuī。
微弱,趋于没落: ~败|经久不~|未老先~|家道日渐~落。 盛 shèng 兴~|~极一时|全~时期。 兴 xīng ~旺|~衰沉浮|国家~亡,匹夫有责。 旺 wàng ~盛|旅游~季|人畜两~|人~财盛。
衰弱。用于书面语。 a.作谓语。 年迈体~|风势渐弱,火势渐~。 b.与反义词“兴”“盛”组成词组作相应的句子成分。 国家的盛~与每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古人常常把一些自然现象看成国家民族的兴与~的象征。 【近】 弱 【反】 强 盛 兴 【词语】 衰惫 衰竭 衰老 衰飒 衰替 衰颓 衰亡 衰微 衰歇 衰朽 【注意】 又读cuī,如:等衰(等次)。
字源解说 “衰”是“蓑”的本字。衰,金文 = (衣领)+ (大量向下披垂的棕毛),字形像领口之下棕毛下垂的服装。棕片由数层棕丝天然网织而成,末端是棕毛,它质地轻飘,疏而不漏,耐潮耐湿;古人将棕毛朝下的棕片连缀成“棕衣”,亦即俗称的“蓑衣”;雨水打在棕衣上时被数层“棕网”遮挡,并顺着棕丝和棕毛下淌到地上,穿蓑人可保干爽不湿,加之棕衣轻便,人们可以穿蓑在雨中劳作。穿蓑传统在当代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保留。造字本义:用耐潮、耐湿的棕片缝制的雨衣。籀文 将金文的 写成 ,表示“领口”;将金文分开书写的两个“毛” 连写成 ,强调带棕毛的棕片被“连缀”成衣。篆文 将籀文的“领口” 明确写成“衣” 。有的隶书 误将棕毛披垂的 (似“冄”非“冄”)写成“口”加一横 ,导致“衰”的字形面目全非,“蓑衣”本义线索消失。有的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 ;有的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 。当“衰”的“蓑衣”本义消失后,再加“卄”(草)另造“蓑”代替。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衰,艸雨衣。秦謂之萆。从衣,象形。 ,古文衰。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衰,用草纺织的雨衣。这种雨衣在秦地叫作“萆”。字形采用“衣”作边旁, ,像雨衣的样子。 ,这是古文写法的“衰”字。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衰
【同音字】 cuī shuā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