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渊源于古代鬼神思想巫术,战国、秦汉之际的神仙方术,汉代的谶纬之学和黄老思想。“道教”一词,始见于《老子想尔注》。 东汉永平八年(65年),楚王莫祀黄老与浮屠,使黄老思想宗教化而成黄老道。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公元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是为道教创立之始。 东汉灵帝(167-187年在位)时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太平经》,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重要派别。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葛洪撰《抢朴子内篇》,进一步整理并阐述了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丹鼎一派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支持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定乐章诵诫新法,形成北天师道。在南朝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使道教和理论的组织形式基本完备,形成南天师道。 唐宋时道教大盛,得到朝廷支持,广建道规,刊印经藏。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等家派并立,后逐渐合流,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中。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以道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该派在元代曾盛极一时,至元代,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前者一般不出家,信奉后者则要出家。明清之后,道教渐衰。 道教以神化了的老子所提出的“道”为基本信仰,认为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所化生。崇拜的最高天神是将“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修炼方法上分丹鼎、符箓两派。 前者相信修养清炼可以归本还原,与“道”合一,成为神仙;后者相信科代斋醮、符禁咒可以禳实求福,役使鬼神。大抵北派偏重于丹鼎,南派偏重于符,宗教仪式有斋醮、祈褥、诵经、礼忏。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了宗教性的阐释。道教经典论著总集称“道藏”。 道教为约束道士的思想言行,各派亦有条目不同的各种清规戒律。道教产生、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曾传播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