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红
中药名。 见《贵州民间药物》。别名:暴牙郎、称杆菜、满山红、三叶藤。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Oxyspora paniculata DC.的全株或根。尖子木,灌木,高0.6~1.7米。 小枝、花序及叶背脉上初时均被褐色星状毛,后脱落。叶对生卵状长椭圆形,长10~21厘米,宽4~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主脉5~7条,脉间有无数平行细脉;具长柄,在上方花序下的一对叶无柄。 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花瓣均紫红色;萼筒状,被星状毛,先端具4齿;花瓣4,倒卵形,先端渐尖;雄蕊8,4枚较长,花药S形,紫色,4枚较短,花药直伸,黄色;子房下位,4室,花柱S形。蒴果纺锤形,室背开裂,有8肋。种子多数,镰形。生于山野、丛林。 分布我国西南部。夏秋采收。 味甘微涩,性平。解热毒,治疥疮,毒疮。 内服:煎汤,15~30克。 外用:捣敷。 ❶ 治疔疮:遍山红嫩叶捣碎敷患处;并用根30克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❷ 治痢疾:遍山红根或叶30克。 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