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走马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走马胎 【概况】: 异名 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藤、大叶紫金牛(《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走马胎的根状茎。 原植物 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历史 走马胎始载于《纲目拾遗》,载:“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困山中,属庙子角巡司所辖,大山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以上所述应为本种。 尤其对根的描述、颇为真实,至今广东民间仍作药用,并有“两脚走不开,不离走马胎”谚语,可见其对恢复疲劳、活血、行血功效深有群众基础。 形态 常缘灌木或亚灌木,高1~3m,根状茎粗大,横走,稍呈串珠状膨大,断面带红色,皮部有红色小点,木质部黄白色,具香气。 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已脱落。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纸质,通常簇生于茎顶,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48cm,宽7~15cm,顶端钝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不延至叶柄成狭翅。 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两面无毛,具疏腺点,近边缘较多,腺点在两面均隆起,侧脉15~20对。 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每一亚伞形花序有9~15朵花,花梗长1~1.5cm,花萼基部连合,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被微毛和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花瓣卵形,有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近等长,子房卵圆形,近无毛;核果状浆果,球形,直径约6mm,成熟时红色,具纵肋,具疏腺点,无毛。花期4~6月,果期11~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26页.图440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m以下山谷、山坡阔叶林下荫湿处。 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北部也有。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洗净,除去根须,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根茎圆柱形,膨大呈念珠状,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暗紫色,有纵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mm。质坚硬,横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凹点,木部白色。多切成长椭圆形,厚约2mm,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中心有髓部,淡红紫色。 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温。” 功效 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 主治 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❶ 《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走马胎根60g,大罗伞、小罗伞各90g,五指牛奶、土牛膝各120g。浸好酒3000ml,3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20ml。 兼用药酒外擦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