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花
【概况】: 异名 腐婢(《本经》)。 基源 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的花和菜豆属植物赤豆的花。 原植物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Ohwi et Ohashi。 赤豆Phasolus angularis(Willd.)Wight 历史 本品以“腐婢”名载于《别录》,谓其“生汉中。 即小豆花也。 七月采之,阴干四十日。……茎叶多曲。 气似腐臭。土人呼为腐婢。 历代医家对“腐婢”是否即小豆花曾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葛花,后经鉴别,确认“腐婢”即赤小豆花,既在殻部,豆花为是。时珍曰:“其为豆花无疑”。所载即为本品。 余项参见“赤小豆”条。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 【药性】: 性味 辛,平。 《本经》:“辛,平。” 功效 清热,止渴,醒酒,解毒。 主治 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❶ 《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❷ 《别录》:“止消渴。” ❸ 《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 ❹ 《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瘘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普济方》:“治疔肿:小豆花为末敷之。” 食疗 《食医心镜》:“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