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诸 指示代词 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作定语,表示同一类对象的整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义即“各”、“众”、“所有”。 人称代词 在句中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之”,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在前面已经出现。 义即“他(它)”、“他们(它们)”、“这件事”。 王庶几改之:希望大王改变态度。“王如改诸”二句:王如果能改变态度,那么一定会把我召回的。 介词 "诸"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补语,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或所涉及的对象。 义即“在”、“于”。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❷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❸ 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礼记·郊特牲》) 合音词 一、“诸”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 (一)"诸"后为表处所的名词或词组,“诸”相当于“之于”。“之”作前面动词的宾语,指代前面已出现的人或事物;“于”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❷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湍水:湍急奔流之水。 内:通“纳”。涂:通“途”。 ❹ 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史记·孔子世家》)--北:败逃。 (二)“诸”后为表人物的名词,“诸”相当于“之于”。 "之"代前面已出现的人或事物;“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 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史记·孔子世家》)--畔:通“叛”。 二、“诸”为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之”作动词的宾语,“乎”助疑问语气。多用于疑问句或反诘句中,有时前面有“其”、“无乃”、“盍”等相呼应,以加强疑问或反诘语气。 助词 用于句中或句末,起加强语气或和谐音节的作用。 ❶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诗经·邶风·日月》)❷ 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左传·文公五年》)--六:国名,在今安徽六安一带。“皋陶”句:皋陶、庭诸一下子就没有人祭祀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