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蝉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蝉蜕 【名称出处】:《药性论》 【概况】: 异名 蜩甲(《庄子》),蝉壳、伏蝉(《别录》),蜩蟟退皮(《本草拾遗》),蝉退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退(《眼科龙木论》),蝉衣(《临证指南》),催米虫壳(《贵州民间方药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东中药》),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中药志》)。 基源 蝉科蚱蝉属动物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原动物 黑蚱Cryptotympana atrata Fabncius 余项参见“蚱蜢”条。。 【生药】: 采集 6~9月在树上或地面上拾取,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其它大部分地区亦产。 鉴别 性状 全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长3~4cm,宽1.5~2cm,黄棕色,半透明,常沾附少许泥土。头部横生一对复眼,透明;胸部背面纵裂或呈十字形裂开,左右有两对小翅,腹面有足3对;腹部扁圆,有9节。 体轻,膜质,易碎。 味淡。 以色黄、体轻、完整、无泥沙者为佳。 理化 取本品粉末100g,加3倍量的蒸馏水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50ml,加8倍量的95%乙醇沉淀杂质,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滤过,滤液调pH至7.0,制备成样品液。以丝氨酸、L-缬氨酸、DL-原白氨酸为对照品。 点于新华3号滤纸上。展开剂为正丁醇-冰醋酸-水(4.1·5),展层后,用0.4%茚三酮的乙醇溶液显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618页.图53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压,防蛀。 。【化学】: 含大量甲壳质以及蝶蝊类色素的异黄质蝶呤和赤蝶呤。 本品预试表明含蛋白质、氨基酸,同时呈酸性反应和酚类化合物反应。已鉴定出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异壳氨酸[1,3]。 尚含24种微量元素,其中铝含量最高,其次为Fe、Ca、Mg、Mn、P、Zn;其中有人体必需元素16种[2,4]。 参考文献 [1]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765 [2]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78 [3]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2):35 [4] 中药材 1991;14(2):14 。【药理】:❶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蝉蜕煎剂3g/kg ig,可延长破伤风毒素(40MLD/kgim)中毒兔的存活时间,但不能免于死亡[1],蝉蜕煎剂24g/kgig,可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蝉蜕头足煎液、去头足煎液、连头足煎液三者的抗惊厥作用无明显差异[2]。 蝉蜕醇提液4.68g/kgip,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也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小鼠兴奋作用及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但对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无对抗作用,4.8g/kgip,连续7d,可稍延长破伤风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3]。 参考文献 [1] 浙医学报 1960;3(2):89 [2] 中药材 1985;(3):39 [3] 中草药 1986;17(11):21 [4]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8):42 。【药性】:性味 甘、咸,凉。 ❶ 《纲目》:“咸、甘,寒。” 归经 入肺、肝经。 ❶ 《本草经疏》:“入肝。” 功效 散风热,宣肺,定痉。 主治 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 ❶ 《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止久痢。”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全蝎,治高热惊厥及破伤风。 ❷ 配薄荷,治风热犯肺的音哑,或风疹皮肤发痒。 ❻ 配地骨皮,治痘后发热发痒抓破。 ❽ 配白菊花,治斑疮入眼或病后生翳障。 ❿ 配葛根、薄荷,治麻疹透发不畅。 ⑾配牛蒡子、生甘草,治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 ⑿配木贼,治目赤肿痛。 ⒀配僵蚕,治破伤风。 ⒁配苏叶、益母草,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⒂配白蒺藜、荆芥,治风邪束表,皮肤瘙痒。 ⒃配桑叶、连翘,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有表证者。 ⒄配柴胡、菊花,治角膜云翳。 方选和验方 ❶ 蝉壳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惊痫热盛发搐:蝉壳(去土,炒)15g,人参(去芦)15g,黄芩0.3g,茯神0.3g,升麻0.3g,上为细末;牛黄0.3g(另研),天竺黄(研)3g,牡蛎(研)0.3g,上同匀细,每用1.5g,煎荆芥、薄荷汤调服,无时。 共为细末,每服1.5g,生姜汤下,无时。 上为细末,每服4.5g,荆芥煎汤调下,食后、临卧各1次。 为末,每服6g,盐汤调下。 研为散,每用绿豆许,吹入鼻中,日3次,疳虫尽出。 一方不用醋,用油调涂。 ❼ 追风散(《杨氏家藏方》)治破伤风:蝉蜕(去土)不以多少,为细末,掺在疮口上,毒气自散。 为末,炼蜜丸,令儿吮。 ⒂辽宁中医杂志 1981;(6):“治痔疮脱肛、便血、肿痛:蝉蜕15g,冰片12g,麻油30ml。先将蝉蜕用微火焙焦存性,研末,再加冰片研成极细末,用麻油调匀即成。每晚临卧前,用金银花20g,木鳖子12g(捣碎),甘草12g煎水,趁热洗患处,再取棉签蘸药膏涂痔核上,连用5~7天,涂药后有清凉感,无痛苦。 ” ⒃浙江中医杂志 1983;(9):“治玫瑰糠疹:蝉衣、荆芥、苍耳子、麻黄、当归、草河车、车前子、苍术各9g,地肤子30g,每日1剂,水煎服。” ⒄鱼鳞糖浆(辽宁中医杂志 1984;(5))治鱼鳞病:蝉蜕、麻黄、桂枝、红花、地肤子制成糖浆,每日100ml,分3次服,服20天。 ⒅吉林中医药 1984;(4):“治急性肾炎:蝉衣、大黄、竹叶、萹蓄、瞿麦各15g,水煎服。” ⒆蝉葛芎芍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2))治血管神经性头痛:蝉衣、葛根、川芎、白芍、白芷各15g,细辛3g,甘草6g,受风寒透风者加桂枝6g,日1剂。 ⒇陕西中医 1987;(6):“治小儿髋关节滑膜炎:蝉蜕、柴胡、白芍、牛膝、地龙、桂枝、钩藤、甘草各6g,每日1剂,煎头2次内服,第3次煎汁用毛巾浸湿患处热敷,每日2~3次,并嘱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行走。” (21)蝉僵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7;(5))治小儿癫痫:蝉衣30g,僵蚕、钩藤各15g,全蝎10g,朱砂5g组成,共为细末,1岁以内服0.5g,1~2岁服1g,2~4岁服1.5g,年龄大者酌情加量,日2次。 (22)蝉蝎通络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1))治白喉后软腭瘫痪:蝉蜕6~12g,全蝎2~6g,僵蚕6~15g,忍冬藤10~20g,丝瓜络6~10g,生地10~15g,丹皮6~10g,桔梗3~6g,甘草2~6g,每日1剂,水煎服。 (23)浙江中医杂志 1988;(6):“治声带息肉:蝉衣、僵蚕、玄参、沙参、胖大海、山豆根、射干、马勃(泡)、夏枯草、生地各15g,木蝴蝶20g,肉桂10g,日服1剂。” (24)北京中医 1994;(4):“治剥脱性皮炎:全蝎、蝉蜕、防风、蛇床子、枯矾各10g,地肤子20g,地榆、苦参各30g,胆草15g,川军12g。加水4000ml煮沸30分钟,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7日为1疗程。洗后在室内避风处休息30分钟。” (25)蝉灯汤(广西中医药 1995;(3)治小儿夜啼:蝉蜕(去头足)、灯芯草各3g,竹叶、钩藤(后下)各6g,甘草2g。每日1剂,分3次服。 (26)蝉僵汤(浙江中医杂志 1995;(8)治小儿过敏性哮喘:蝉衣、浮萍、晚蚕砂(包)各15~30g,苍耳子6~9g,麻黄3~5g,炙甘草3~6g,白芍9~15g,白僵、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各9~12g。 剂量视儿童年龄而作增减。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2次煎汁约150~200ml,分2~3次温服。 (27)复音茶(江西中医药 1994;(2))治学龄儿童失音(由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咽炎及用声过度所致):桔梗10g,蝉蜕3g,甘草、薄荷叶各5g,绿茶25g。先将桔梗、蝉蜕、薄荷叶、甘草共研为粗末,与绿茶叶拌匀,贮瓷瓶备用。 取药3~5g,放入保温杯,冲入沸水,加盖少时,随意饮用。 (28)内蒙古中医药 1994;(2):“治百日咳:蝉衣30g,白僵蚕、地龙、苏子、半夏、杏仁各10g,钩藤15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❶ 《姚僧坦集验方》:“治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调2g,日3服。” ” 食疗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三叉神经痛:蝉蜕2个,花椒7粒,鸡蛋1~2个共炒热食。”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 濒湖又谓治痘疹作痒,则实热有余者宜之,如其气虚作痒,勿混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