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兰
【名称出处】:《东北植物检索表》 【概况】: 异名 竹叶兰(《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基源 为兰科蜻蜓兰属植物蜻蜓兰的全草。蜻蜓兰属植物约有4种,中国有3种,有2种供药用。 原植物 蜻蜓兰Tulotis asiatica Hare[Perularia fuscescens(L.)Lindl.],又名蜻蛉兰(《秦岭植物志》)。 形态 多年生草本,陆生植物。 根状茎短,根粗,肉质,或多或少指状。茎直立,高35~50cm,近基部具1~3片叶,上部有2~3鳞片状叶。 下部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6~13cm,宽3~6cm,先端钝;逐渐过渡为苞片。总状花序狭长,具多数小;苞片狭披针形,通常比子房长;花小,淡绿色;中萼片卵形,先端急尖,长3~4mm,宽约2.5mm,侧萼片卵状椭圆形,偏斜,边缘外卷而呈舟状,比中萼片狭而长;花瓣较狭,斜卵状披针形,长约2mm,先端钝,唇瓣舌状披针形,长3~4mm,中部宽几达2mm,基部两侧各有1片三角形小裂片,小裂片长约1mm,距细长,弧曲,几与子房等长,向顶端增厚;蕊柱短,顶端两侧各具1枚钻形退化雄蕊;花药2室,药室并行,蕊喙大,基部叉开,柱头位于蕊喙中央,隆起而肥厚,花粉块2,多颗粒状,具花粉块柄及粘盘,粘盘椭圆形,被蕊喙边所形成蚌壳状粘囊包著;子房下位。蒴果几直立,具短柄。花期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20页.图80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2800m的高山路旁草丛、林缘或林下。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朝鲜、日本、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 。【药性】: 主治 《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治烧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汁涂。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治烧伤:蜻蜓兰全草适量,捣汁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