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蛏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蛏肉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异名 蛏肠(《纲目》)。 基源 为竹蛏科缢蛏属动物缢蛏的肉。 原动物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历史 本品载于《食疗本草》。陈藏器曰:“蛏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李时珍曰:“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 形态 贝壳长方形。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 壳表生长线显著。壳的中央稍靠前端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斜沟,表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外皮。壳内面白色。 动物体外套膜在足孔周围有触手2~3排。两水管分离。(图见《中国动物药》.60页.图70)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经常在潮间带中、下区的软泥滩上。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 。【生药】: 养殖 缢蛏一般在潮间带养殖,将选好的滩涂整理成蛏埕,然后将蛏苗均匀地播在里面,幼苗生长较快,1~2月播苗,当年或第二年4~5月即可收获。 中国浙江、福建沿海养殖蛏最为有名。 采集 春至秋在潮间带中、下区的软泥滩上捕捉,捕后洗净,去壳鲜用或晒干备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 每100g含水份88g,蛋白质7.2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Ca133mg,P114mg,Fe22.7mg。 每1kg蛏干含Ⅰ 1900μg[1]。每1kg鲜肉含糖原(Glycogen)3g[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26 [2]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0 。【药性】: 性味 ❶ 《本草从新》:“甘、咸,寒。” 归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肾、肝。” 功效 补虚,利水,清热,除烦,解毒。 主治 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❶ 《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使用注意 ❶ 《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方选和验方 ❶ 《食物药用指南》:“治中暑血痢:蛏肉、刺瓜各适量,共煮食服。” 单方应用 《食物药用指南》:“治产后虚损、缺乳:蛏肉250g,黄酒蒸熟,煮烂,连汤食用。” 。【医药家论述】:黄宫绣《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