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荚壳
【概况】: 异名 蚕豆黑壳(《纲目拾遗》)。 基源 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蚕豆荚果的外种皮。 原植物 蚕豆Vicia faba L. 余项参见“蚕豆”条。 。【化学】: 含有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羟基苯基]-L丙氨酸[1]、D-甘油酸[2]。 参考文献 [1] Nature 1965;205(4977)∶1213 [2] Nature 1959;184(4689)∶819 【药性】: 功效 止血,解毒。 主治 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出血,天疱疮,烫伤。 ❶ 姚可成《食物本草》:“烧灰涂天疱疮。” ❷ 《现代实用中药》:“治一切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制成散剂,外用:炒炭研细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拾遗》:“治天疱疮:蚕豆黑壳,烧灰存性,研末。加枯矾少许,菜油调敷。” ❷ 《内蒙古中草药》:“治脓疱疮,烫火伤,黄水疮,褥疮:蚕豆荚,炒炭研细,用麻油调敷。” ❸ 浙江医学 1960;(2):“治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出血:鲜蚕豆荚250g,水煎分2次服。或将蚕豆荚煎剂过滤、浓缩、加热干燥后研粉。 每服0.5g,每日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