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骨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1) 【概况】: 基源 为猫科豹属动物虎的骨骼。 豹属全世界有4种,中国有2种。 原动物 虎Panthera tigris L.,又名于菟(《左传》),大虫(《肘后方》)。 形态 虎是猫科中大型猛兽,身躯雄伟,体长约1.6~2.9m,尾长约1m,体重可达180~320kg左右。头圆而宽,眼圆,耳短小,口旁列生长须,犬齿特别发达,颈部较短。四肢健壮,爪坚硬而锐利。夏毛呈橙黄或棕黄色,冬毛色较淡,呈淡棕或黄色,全身有黑色横纹,腰及臀部横纹较多。眼上方有一块白色毛区,耳背黑色,中间有一白斑。头部及四肢外侧与体背部相同。 下颌、喉、胸、腹、四肢内侧毛色均为白色。尾基部呈浅黄色,上面约有10个黑环,尾端黑色。按产地不同可分为东北虎和华南虎:东北虎体形较大,虎毛较长,纹窄而色浅;华南虎体形较小,虎毛较短,体色较深,黑色横纹多而宽。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森林、灌丛高山草莽中。 常独居,很少成群,没有固定巢穴,漫游于山林中。一般于夜晚活动,晨昏时活动较频繁。 喜水善游,性凶猛,行动极为隐蔽。为食肉性动物。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东北虎仅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以冬春两季为多。 捕得后,剥取皮肉,留下四脚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以便于与其它兽类的骨骼区别。再剔净残存的筋肉,阴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鉴别 本品分为整架骨和零骨。 整架骨:头骨较圆,背腹面侧扁,吻短,额骨平,前额上部有一浅槽,颅顶骨狭长,颧骨尤为粗大。上颌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颌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共有牙齿30个,齿式为 颈椎7枚,第1颈椎呈蝶状,第3~7颈椎呈马鞍形,胸脊椎13枚,棘突特别长大,长约9~10cm。肋骨13枚,腰椎7枚,荐椎3枚,常愈合为一块,尾呈鞭状,尾椎22~28枚,棘突不发达。肩胛骨:2块,呈扇状菱形,岗隆起较高,肱骨中段筒状,两端膨大而光滑,尺骨小而圆,内侧窝长圆形(习称风眼)。 股骨较肱骨长大,并呈筒状,上端膨大为二节。 股骨与胫、腓骨相接处形成膝关节,膝窝呈椭圆形,上面是游离的膝盖骨(虎胫),近圆形,前厚后略薄,膝盖骨外面中部微隆起,两侧较平。 虎骨的表面均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细腻而油润。体较重,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骨髓腔占1/3。气腥。 以个大、体重、坚实、黄白色、无残肉者为佳。 加工炮制 ❶ 虎骨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筋肉,洗净,阴干,用时捣碎。 每虎骨100kg,用醋20~30kg。 每100kg虎骨,用麻油25kg。 。【化学】: 主含磷酸钙及蛋白质。 参考文献 中国动物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464 【药理】: ❶ 抗炎镇痛作用 10%虎骨粉混悬剂ig,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对大鼠光热照射鼠尾法,表明有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汉方の临床 1979;26(9):691 【药性】: 性味 辛、甘,温。 ❶ 《别录》:“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功效 追风定痛,散风寒,健筋骨,镇惊。 主治 筋骨疼痛,四肢不利,腰膝无力,惊悸癫痫,痔瘘脱肛。 ❶ 《别录》:“止惊悸,疗恶疮鼠瘘,头骨尤良。” 疗伤寒温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火盛者慎服。 ❶ 《本草蒙筌》:“畏蜀漆、蜀椒、磁石。” 配伍应用 ❶ 配木瓜、当归等,治腰足冷痛拘急,风湿酸痛,肌肉麻木。 ❷ 配川萆薢、羌活、牛膝等,治腰胯连脚膝痛。 方选和验方 ❶ 《经验后方》:“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30g。上为末,每服温酒调下4g,日再服。” 上为末,用木瓜1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内,以麻线缠定,勿令透气,好酒1200ml煮,酒尽取木瓜,去皮研和泥,更入熟蜜少许,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50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温酒下。 ❹ 木瓜虎骨丸(《医学纲目》)治风寒湿合而成痹,脚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瘾痛,不能踏地,脚膝筋拳不能屈伸,及项背拘急,手足无力,耳内蝉鸣,头眩目运诸证。脚气行步艰难,并皆治之:木瓜、麒麟竭(研)、虎胫骨(酒炙)、木香、自然铜(醋粹7次)、枫香脂、龟板(醋炙)、骨碎补(去毛)、甜瓜子、桂皮、当归、没药各30g,乳香(研)15g,地龙(去土)、安息香(重汤酒煮入药)各90g。上件15味,除没药外,为细末,拌匀,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送下,煎木瓜汤送下亦得。 渐加至50丸,空心食前服。 上8味,为细末,和匀。每服10g,食前温酒下。 ❻ 龙虎丹(《医学纲目》)治痿:败龟板(酒炙)、虎骨(酒炙)、黄柏(酒炙),干姜8g,锁阳22g,金箔10片,神 如懒言语,加山药末21g。上为末,糯粉糊为丸,空心白汤服。 上药9味,捣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开水下。 ❽ 虎骨酒(《医学纲目》)去风补血,益气,壮筋骨,强脚力:虎胫骨、萆薢、仙灵脾、薏苡仁、牛膝、熟地各60g。 上细剉,绢袋盛,浸酒2400ml,饮了15ml入15ml,可得百日。妇人去牛膝。 每日空腹饮15ml。若要速服即以银器物盛,于火炉中暖养三二日,即可服之。 ⑾《姚僧坦集验方》:“治月蚀疮:虎头骨60g(碎),浮萍30g(屑)。上2味,以猪脂500g煎,取骨黄成膏,以涂疮上。” ⑿虎骨散(《圣济总录》)治倒扑蹴损,筋骨疼痛:虎骨(酥炙别为末)30g,酒200ml,生地黄汁200ml。上3味,将地黄汁并酒煎沸,入虎骨末同煎数沸。每服15ml,温眼,不拘时候。 ⒀虎骨丸(四川中医 1987;(9))治偏瘫、痹痛(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虎骨(炙酥)、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g,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g,马钱子200g,大枣500g。配制方法为,马钱子加水1500ml,小黑豆50g,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子皮时为度。去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末。 大红枣加米醋1500ml,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烂如泥,和上药末调和成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 每天早晚各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不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服药期间忌食大蒜、猪头肉、母猪肉、公种猪肉及鸡、鱼、虾、白糖、甘草、绿豆等。此药有毒性,服用不可过量。 此药对风湿热症效不佳。 ⒁《便民图纂》:“治足疮嵌足:以橘皮汤浸洗,轻剪去甲,以虎骨末敷之,痛即止。” ⒂加味虎潜丸汤剂(《本草骈比》)治肾虚,坐骨神经痛:虎骨、杜仲、龟板各9g,生地12g,知母、白芍、锁阳、山萸肉各6g,牛膝4.5g,当归3g。 水煎服。 ⒃《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搐麻病:鱼鳔6g,牛子9g,栀子、防风、苍术、乳香、胡椒各4.5g,虎骨8g,木耳90g。共为末。 每次服9g,黄酒送下。” 单方应用 ❶ 《海上集验方》:“治腰腿不随:虎腰脊骨1具,前两脚全骨,细捶之,于铁床上,以文炭火匀炙,翻转候待脂出甚,则投浓美无灰酒中密封,春夏一七日,秋冬三七日。每日空腹随饮,性多则多饮,性少则少饮,未饭前三度温饮之。 ” 每服凌晨温酒下20丸。” 食疗 虎骨酒《医学纲目》治腰脚病疼挛急,不能屈伸,及腿膝冷麻:虎骨1具,及胫骨2茎,酥炙黄,槌碎,无灰酒3600ml,密封7日,空心晚食,酒随意饮。。【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虎骨通可用,凡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 此乃阴出阳藏之义焉。况虎一身筋节力气,皆出前足胫中。 因其性气俱藏,人每用之,所以名曰虎潜,今人用别骨者,则非虎潜之义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