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耳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耳草 【名称出处】:《履巉岩本草》 【概况】: 异名 石荷叶(《纲目》),金线吊芙蓉(《生草药性备要》)。 基源 为虎耳草科虎耳草属植物虎耳草的全草。虎耳草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有200多种,其中有25种左右可供药用。 原植物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L.)Meerb.(S.sarmentosa L.),又名红线草(浙江),金线莲(江西),丝丝草(湖南),石丹药(四川), 历史 始载于《履巉岩本草》。《纲目》称虎耳,云:“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 夏开小花,淡红色。”经考证,即为本植物。 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茎高15~45cm,全株有毛。 匍匐茎长而纤细,赤紫色,著地后另生新株。叶茎生或有时1~2片生于茎基部,肥厚肉质;叶柄片3~20cm;叶片肾形或近圆形,长2~7cm,宽2.5~12cm,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有浅裂及不规则的钝锯齿,上面绿色,常具白色斑纹,下面常红紫色或有斑点,两面均被长伏毛。圆锥花序稀疏;花梗有短腺毛;苞片披针形,长3~5mm,具柔毛;花两性,不整齐;萼片5,卵形,稍不等大,顶端钝尖,向外伸展,长1.8~3.5mm,背面及边缘密生柔毛;花瓣5片,白色,上面3片小,卵形,长28~4mm,有红斑点,下面2片大,披针形,长10~15cm;雄蕊10枚,花丝棒状,花药紫红色;子房上位,心皮2,合生,花柱2,柱头极小;蒴果卵圆形,长4~5mm,顶端具宿存花柱,呈2喙;种子多数,卵形,具瘤状突起。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37页 图200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900m以下的山地阴湿处,野生或栽培。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在阴凉湿润、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生长。 用分株繁殖。一年四季都可挖取宿根或匍匐枝长出的幼苗作种苗,按行株距各17cm开穴栽种,深度以浅为宜,将须根埋压土中即可。栽后保持土壤湿润,经常除草,拔除过大的苔藓植物。夏季注意遮荫,必要时设柱搭棚。 采集 全年可采。药材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等地。 。【化学】:全草含熊果酚甙、马粟树皮素、岩白菜素、去甲岩白菜素(Norbergenin)、三甲基去甲岩白菜素(Tri-O-methylnorbergenin)[1]。叶含虎耳草甙(Saxifragin)、槲皮素、岩白菜素、槲皮素-3鼠李糖甙,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琥珀酸、反-甲基丁烯二酸等[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 [2]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8;19(1):1 【药理】: ❶ 镇咳作用 本品所含的熊果甙100,200mg/kg ig或50,100,200mg/kg ip,对小鼠氨水引咳均有抑制作用;熊果甙2~6mg/kg椎动脉注射或0.1~1.0mg侧脑室注射,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也有抑制作用,表明其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1]。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2;17(12):16 [2] 中草药通讯 1978;(12):12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有毒。 ❶ 《履巉岩本草》:“凉。有毒。” 功效 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❶ 《履巉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入马子(便桶)内烧熏。” 又治巉耳,捣汁滴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鱼腥草、黄连、山栀,治肺痈、疮肿及中耳炎等热毒重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荨麻疹:虎耳草、青黛各等份,水煎服。” 加苯甲酸钠5g,尼泊金乙酯0.5g。均制成1000ml。每日服2次,每次15~20ml,最大剂量每次可用50ml。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中耳炎:鲜虎耳草60g,洗净捣烂取汁(或加冰片粉少许),滴耳,每日1~2次。” ” ” ” ” 食疗 《江西民间草药》:“治吐血:虎耳草10g,猪瘦肉120g。混同剁烂,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