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蕌头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薤(《本经》)。

基源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蕌头的干燥鳞茎。

原植物 蕌头Allium chinense G.Don(A.bakeri Regel),又名荞头(《中国植物志》)。

历史 《本经》始载之,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纲目》云:“薤八年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次数棵,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所说乃本种。

形态 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粗(0.5~)1~1.5(~2cm);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2~5枚,具3~5棱的圆柱形,中空,于花葶近等长,粗1~3mm。花葶侧生,圆柱状,高20~40cm,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比伞形花序短;伞形花序近半球状,较松散;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1~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被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圆,长4~6mm,宽3~4mm,内轮的稍长;花丝等长,约为花被长的1.5倍,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外轮的无齿,锥形;子房倒卵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

花果期10~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4卷.260页.图84)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国。

在中国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也有野生。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美国也有栽培。

。【化学】:

参见“薤白”条。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本经》:“辛,温。”
❷ 《别录》:“苦,温。”
❸ 《千金·食治》:“苦、辛,温、滑。”
❹ 《医林纂要》:“甘、酸、辛,温。”

归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❷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效 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祛痰。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寒滞胸痹气喘,咳嗽多痰,扭伤肿痛,烧伤。”
❷ 《本经》:“主金疮疮败。”
❸ 《别录》:“归于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❹ 《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产妇。骨鲠在咽不下者,食之则去。”
❺ 《唐本草》:“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风。”
❻ 《食疗本草》:“治妇人赤白带下。”
❼ 《本草拾遗》:“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
❽ 《本草图经》:“补虚,解毒。”“主脚气,煮与蓐妇饮之,易产。”
❾ 《本草衍义》:“与蜜同捣,涂汤火伤。”
❿ 《用药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 ⑾《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 ⑿《本草备要》:“利窍。治肺气喘急。” ⒀《本经逢原》:“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 ⒁《岭南采药录》:“和生盐捣烂敷疮;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发散解表,健胃,开膈。” ⒂《南京民间药草》:“打烂外敷,治各种疮疖。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内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1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气虚者慎服。 ❶ 《食疗本草》:“发热病人不宜多食。”
❷ 《本草汇言》:“阴虚发热病不宜食。”
❸ 《本草从新》:“滑利之品,无滞勿用。”
❹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