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蒟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蒟酱 【概况】: 异名 上荜茇(《食疗本草》),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著(《广东中草药》)。 基源 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蒌叶的果穗。胡椒属约2000种,中国产60余种。 原植物 蒌叶Piper betle L. 历史 《唐本草》云:“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取叶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纲目》云:“按嵇含云:蒟子可以调食,故谓之酱,乃荜茇之类也,故孟诜《食疗》谓之土荜茇。”《纲目拾遗》云:“蒌油”项下云:“蒌,即蒟也。岭南人取其叶,合槟榔食。 ”此处所言的植物应为上述蒟酱。 形态 攀援藤本;枝稍带木质,节上生根。叶纸质至近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长7~15cm,宽5~11cm,叶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叶鞘长约为叶柄的1/3。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 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盾状,直径1~1.3mm;雄蕊2枚,花药肾形,2裂。雌花序长3~5cm,于果期延长;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顶端被绒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被绒毛。 浆果有绒毛,下部与花序轴合生成一柱状、肉质、带红色的果穗。花期5~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43页.图686) 生境与分布 中国东起台湾,经东南至西部各省区均有栽培。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 。【生药】:采集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1日后,纵剖为2,晒干。 药材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3~6cm,果柄长2~4cm,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 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根含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CA 1972;77∶123836z 【药性】: 性味 ❶ 《唐本草》:“味辛,温。” 功效 温中,下气,散结,消炎。 主治 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❶ 《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 外用:研末掺。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御药院方》:“治牙痛:药酱、细辛各15g,大皂荚50g(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