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莼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莼菜(《诗疏》)。 基源 为睡莲科莼属植物莼的干燥茎叶。莼属全世界1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大洋洲、非洲西部及北美洲。 原植物 莼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B.purpurea Casp.),又名水案板(四川)。 历史 莼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纲目》入草部水草类,载:“莼叶似凫葵,浮在水上。采茎堪啖。花黄白色,子紫色,三月至八月,茎细如钗股,黄赤色,短长随水深浅,名为丝莼,味甜体软。”并载:“莼生南方湖泽中,惟吴越人善食之。叶如荇菜而茎圆,形似马蹄。其茎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羹。夏月开黄花。结实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细子。 ”以上本草记载即是本种。 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具叶及匍匐枝,后者在节部生根,并生具叶枝条及其它匍匐枝,叶椭圆状矩圆形,长3.5~6cm,宽5~10cm,下面蓝绿色,两面无毛,从叶脉处皱缩;叶柄长25~40cm,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直径1~2cm,暗紫色;花梗长6~10cm,萼片及花瓣条形,长1~1.5cm,先端圆钝;花药条形,约长4mm,心皮条形,具微柔毛。坚果矩圆卵形,有3个或更多成熟心皮。 种子1~2,卵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5页.图2) 生境与分布 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 原苏联、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大洋洲东部及非洲西部均有分布。 。【生药】:栽培 莼菜蔓生水中,不耐寒。 以土壤肥沃、水质较清的浅水湖荡或池沼中为好。用分根繁殖,在4月上、中旬,挖取地下茎,选其中粗壮而皮色较白的茎段,每段带有2~3节,作种苗。随选、随栽,栽植于水深33~66cm湖荡中,行株距各约1m。栽时将种茎两端插入水下泥中,以不漂浮为度。如种苗已萌芽生长,则将萌生的新芽露出土面,栽后抹平泥土。栽植后当年不施肥,以后每年5月间,施入河泥或水草1次,施入的水草应踩入植株行间泥中,以促进生长。 生长期中,每月除草1次,待枝叶长满水面后停止。 采集 5~7月采收茎叶。 。【化学】:含有由半乳糖、葡萄糖醛酸、鼠李糖、海藻糖组成的1种多糖[1],还有1种由氨基酸、蛋白质、葡聚糖及葡甘露聚糖组成的物质,对胃溃疡及皮肤癌有疗效或抑制作用[2]。另外还分得由L-岩藻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组成的一种多糖,能增加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 参考文献 [1] Agric Biol Chem 1979;43(6):1269 [2] Japan Kokai 1978.18.714 [3]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7;18(3):187 【药理】: ❶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经提取所得莼菜多糖以67mg/kg ip,连续7d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100mg/kg sc,连续7d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50mg/kg ip连续7d可促进溶血素生成;此外还有促进3H-TdR和3H-UR掺入淋巴细胞核酸的作用,100μg/管在体外从合成DNA速度来看是可以明显促进人淋巴细胞的转化,对RNA的合成速度也有一定影响。表明莼菜多糖有较好的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参考文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7;18(3):187 【药性】: 性味 ❶ 《别录》:“甘,寒。” 归经 ❶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 清热,利水,消肿,解毒。 主治 热痢,黄疸,痈肿,疔疮。 ❶ 《别录》:“主消渴,热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作羹。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❶ 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瘘。 久食损毛发。”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经验良方》:“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份。擂烂,以酒200ml浸之,去渣,温服。” 单方应用 《保生余录》:“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寻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 食疗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高血压,胃癌(试治):鲜莼菜30~90g和鲜鲫鱼同煮服(宜淡)。” 。【医药家论述】: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要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