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荞麦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荞麦七 【概况】: 异名 白药子、石天荞(《陕西中草药》),红要子(《河南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蓼科翼蓼属植物翼蓼的块根。 原植物 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 Dammer ex Diels 形态 多年生木质藤本。 茎长数米,下部分节,淡紫红色,上部不分节,绿色。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或心状卵形,长4~8cm,宽3~5cm,先端尾尖,基部凹入,两侧基脚呈耳形或圆形,全缘,脉上微有毛;叶柄长3~8cm,红色;具托叶鞘,总状花序腋生,花为单被花;萼黄绿色,卵圆形,长约3mm,宽约1.5mm;雄蕊8;子房上位,柱头3义。 果实三角形,顶部有3翅,基部有3角,果梗有2翼,其下具披针形膜质苞片。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596页.3312条图)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高山密林下或山坡草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块根,除尽茎叶及细根,洗净泥土,切片,晒干。 药材产于陕西、河北等地。 鉴别 性状 块根肉质,不甚规则,大小不等,小者如拳,大者直径可至30cm;外表棕褐色或黑褐色,周围著生稠密的细根。商品切成厚片,厚约6~9cm,一般直径2~6cm。 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无平坦,粉红色或粉白色,带粉性。 无臭,味苦、极涩。 显微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2~18列黄棕色细胞,栓内层为7~8列细胞;皮层薄,有纤维群散在。韧皮部较窄。维管束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稀小,直径20~80μm,周围有纤维;射线宽广。 髓及其相邻的木质部有异型维管束散在。薄壁组织中含有草酸钙簇晶,直径28~80μm;并含淀粉粒,长圆形,近三角形或近卵形,直径4~2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78页.图283) 理化 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5ml冷浸片剂,滤过,于水浴上将甲醇蒸干加水2ml,用5ml乙醚振摇,分取醚层,浓缩至少量,点于硅胶G板上,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为对照,以石油醚-乙烷-甲酸乙酯-甲酸(1∶3∶1.5∶0.1)加水0.5ml振摇,不待分清时,取有机溶剂层为展开剂,展距10cm,在可见光后检视斑点黄色,用氨熏后红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79页.图284)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少量蒽醌,总蒽醌约0.02%,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并含大量鞣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 【药性】: 性味 酸、苦、涩,凉。 ❶ 《陕西中草药》:“苦、涩、微甘,凉。”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痛。 主治 胃肠炎,痢疾,扁桃体炎,吐血,衄血,便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腿痛,烧烫伤,疮疖,狂犬咬伤。 ❶ 《陕西中药志》:“止血凉血。治吐血,衄血,红白痢疾,崩带,风湿寒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陕西中草药》:“治腰痛:荞麦七、芋儿七、桃儿七各6g。共研细末,每服3g,日服2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