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石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石蚕 【概况】: 异名 甘露子(《食物本草》),草石蚕(《纲目》误用),甘露儿(《救荒本草》),地蚕(《日用本草》)。 基源 为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的干燥全草或块茎。 原植物 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Miq.(S.affinis Bunge;S.tuberifera Naud.),又名宝塔菜、螺丝菜(《中国蔬菜栽培学》),人土参、地牯牛草(四川、贵州),地钮(贵州),罗汉菜(云南)。 历史 草石蚕名始自《纲目》。按草石蚕一药原出唐代《纲目拾遗》,但李时珍已说明《纲目拾遗》所载与《纲目》菜部的草石蚕有别。石蚕则出《本经》,为中品,陶弘景引李当之谓:“江左无识此者,谓为草根,其实虫类。”又曰:“今俗用草根黑色”,这与《纲目拾遗》的草石蚕、《植物名实图考》卷16的草石蚕同为蕨类植物。而《纲目》的草石蚕,李时珍谓:“即今甘露子也。……二月生苗,长者近尺,方茎,对节,狭叶有齿,并如鸡苏,但叶皱有毛耳。四月开小花穗,一如紫苏花穗,结子如荆芥子,其根连珠状如老蚕。”应为本种。此外,李时珍又引汪颖、汪机、吴瑞等所载以及《植物名实图考》菜部卷4上收录者均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茎基部数节上生有密集的须根及多数横走的根茎;根茎顶端有念珠状或螺丝形的肥大块茎。 茎直立或基部倾斜,棱及节上有硬毛。茎生叶卵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圆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规则的圆锯齿。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组成长5~15顶生穗状花序;花萼狭钟形,连齿长9mm,10脉,齿5,正三角形,先端具刺尖,微反折;花冠粉红至紫红色,下唇有紫斑,冠筒筒状,前面在毛环上方略呈囊状膨大,冠檐2唇形,上唇长圆形,外面被柔毛,内面无毛,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卵圆形,较短小;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扁平,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纵裂,极叉开。小坚果卵珠形,径约1.5cm,黑褐色,具小瘤。 花期7~8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17页.图版3∶12-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可达3200m湿润地及积水处。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东、四川及云南。原产于中国,野生于华北及西北各地,其余多栽培。 。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收,挖取块根,洗净,晒干。 【化学】: 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1]。 地上部分含异黄芩素4′-甲醚-7-O-β(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74 [2] 药学杂志(日) 1985;105∶955 [3] Phytochemistry 1991;30(3)∶965。 【药理】: 本品所含的水苏碱5mg/kg iv,使犬血小板数减少,但增加其粘附及聚集作用,水苏碱1~30mg/kg sc对大鼠或用其盐酸盐100mg/kg b.i.d.连续6d,对兔,均可减少血流时[1]。此外,水苏碱0.02~0.025mg/只,可减慢蛙心收缩频率[2]。 参考文献 [1] CA 1974;81;33419u [2] CA 1968;69∶9608m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饮膳正要》:“甘,平。” 功效 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 主治 黄疸,尿路感染,风热感冒,虚劳咳嗽,肺结核,小儿疳积。 疮毒,肿痈,蛇虫咬伤。 ❶ 《饮膳正要》:“利五脏,下气,清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贵州草药》:“治风热感冒:草石蚕全草60g,水煎服。” 食疗 《贵州草药》:“治肺痨:草石蚕根120g,炖猪肺吃,常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