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芥 【概况】: 异名 假苏(《本草经》、《东北常用中草药》),四棱杆蒿(《北方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裂叶荆芥及多裂叶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全草。裂叶荆芥属全世界约3种1变种,其中2种产于原苏联西伯利亚及蒙古,1变种产于日本;中国3种均产,供药用。 原植物 正品荆芥为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Nepeta tenuifolia Benth.Elsholtzia integrifolia Benth.),又名荆芥(《救荒本草》),小茴香(四川夹江),线芥(江西、湖南)。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L.)Briq.(Nepeta multifida L.),又名荆芥(东北地区)。 历史 荆芥一名始见于《吴普本草》。《唐本草》、《纲目拾遗》、《吴普本草》、《纲目》等主要本草书籍均以荆芥为《本经》上的假苏,《纲目》的假苏荆芥一图(夏良心本)亦颇似本种。 本品为常用中药,主产于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承德、江苏江都、扬州、泰兴,浙江肖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湖北、湖南等地亦产,供全国并出口。 形态 一年生草本。 茎高60~80cm,四棱形,被灰白色疏短柔毛,茎下部的节和小枝基部通常带棕紫色。 叶通常为指状3裂,大小不等,长1~3.5cm,宽1.5~2.5cm,顶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宽1.4~4mm,全缘,被短柔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点。花序为多数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穗状花序,通常生于主茎上的较长大而多花,生于侧枝上的较小而疏花,但均为间断的;苞片叶状,与叶同形,小苞片线形,极小。花萼管状钟形,具15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后面的较前面的为长;花冠青紫色,外被疏柔毛,内面无毛,冠檐2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后对较长,均内藏,花药蓝色。 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mm,径约0.7mm,褐色,有小点。花期在9月以后。(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20页.彩图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40~2700m山坡路边或山谷、林缘。 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城口、南川)、贵州等省均有野生;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均有载培。 朝鲜也有分布。 多裂叶荆芥与裂叶荆芥的主要区别为叶一回羽状深裂,有时浅裂至近全缘;穗状花序连续,很少间断;萼齿先端急尖,无芒尖。花期7~9月,果期在9月以后。(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269页.图版55∶1-7)生于海拔1300~2000m松林林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原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用种子繁殖,春播或秋播。一般多采用春播,在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按行距27cm划浅沟条播,将种子与草木灰或细土混匀后播下,稍加镇压。 每亩用种量2~3kg。苗高5~7cm时结合松土除草,按株距7cm左右间苗2~3次。 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雨季积水。5~6月各施追肥1次,以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施。 病害立枯病,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灌;黑斑病,用80%代森锌800倍液喷雾。虫害地老虎、银蚊夜蛾、参照农作物虫害进行防治。 采集 秋季花穗绿色时采收。北方是距地面数厘米处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南方是连根拔起,晒干,捆把。也有先单独摘取花穗晒干,称“荆芥穗”;再割取茎枝晒干,称“荆芥”。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承德,江苏江都、扬州、泰兴,浙江肖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湖北,湖南。 鉴别 性状 带有花穗的全草,全长60~90cm。 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四面有纵沟,表面黄紫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 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8cm,花冠多脱落不全,花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花萼内有棕黑色小坚果。 气微弱,搓碎时则具薄荷样香气,味微涩而辛凉。以色淡黄绿、穗长而密、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厚,角质化;腺毛柄部单细胞,头部2细胞;腺鳞有8个分泌细胞;非腺毛3~8细胞。茎四棱处表皮内侧有壁角组织。 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散布有纤维束,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较宽阔,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射线1~2列细胞。中央为髓部。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22页.图503) 粉末:黄棕色。 ❶ 腺鳞顶面观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22~108μm,柄单细胞,极短,内含鲜黄色或棕色物。 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壁有裂纹,胞腔星状;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纹孔稀疏。 ❿ 种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平周壁具条状及点状增厚纹理。 ⑾螺纹、环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27μm。 ⑿纤维细长,直径7~36μm,壁稍厚,有的可见斜纹孔。(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15页.图351) 理化 取样品100g,切碎,由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为对照,以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2,4-二硝基苯肼试剂,加热显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23页.图505) 加工炮制 ❶ 炒荆芥 取荆芥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裂叶荆芥全草含挥发油1.12%,荆芥梗为0.60%,荆芥穗为1.69%,荆芥炭为0.06%,油中主要以薄荷酮39.13%、异薄荷酮4.88%、胡薄荷酮(Pulegone)43.27%、异胡薄荷酮2.09%、柠檬烯3.43%含量最高。 油中还含辣薄荷酮(Piperitone)等成分31种[1]。从穗部还分得四种单萜裂叶荆芥醇(Schizonol)、裂叶荆芥二醇(Schizonodiol)、裂叶荆芥甙(Schizonepetoside)A、B、C、D、E及香叶木素(Diosmetin)、橙皮素(Hesperetin)、木犀草素(Luteolin)[6,7]。 多裂叶荆芥穗和茎中含有微量元素K、Mg、Fe、Na、Al、Ca、Cu、Zn、Mn、Mo、Cd、Pb、Co、Ni、Se[2],穗部主含薄荷酮、胡薄荷酮、4α,5-二甲基-3-异丙基八氢萘酮等17种化合物[3]。还含二十二烷酸、二十四烷酸、琥珀酸、齐墩果酸[4]。 挥发油中主含月桂烯(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柠檬烯、沉香醇(Linalool)、冬青油醇(Sabinol)和胡薄荷酮[5]。 从穗中还分离到芹黄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黄色黄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橙皮甙(Hesperidin)[b]。 参考文献 [1] 中药通报 1985;10(7)∶19 [2]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8;14(2)∶125 [3] 药学通报 1988;23(10)∶594 [4]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9)∶32 [5] CA 1989;111∶150553g [6] Planta Med 1989;55(2)∶179 [7] Chem Pharm Bull 1981;29(6)∶1636。【药理】: ❶ 止血作用 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0.8ml/20g ig或0.3ml/20g ip对小鼠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1]。 从除去挥发油的荆芥炭中提得的脂溶性止血活性成分M,在9.61~54.21mg/kg的剂量范围内,ip能明显地缩短小鼠凝血和出血时间,具有较强的促凝作用[2]。家兔ip提取物M11.16mg/kg,可使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和乙醇胶试验均为阴性,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可使肝素化小鼠凝血时间恢复正常。推测其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凝血、抑制纤溶活性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实现的[3]。 ig0.5ml/kg或气雾给药对豚鼠组胺及乙酰胆碱性哮喘具有保护作用。小鼠酚红法试验(0.5ml/kh ig或0.25ml/kg ip)证实具有祛痰作用。 荆芥油是SRS-A拮抗剂,能抑制致敏豚鼠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SRS-A,并能对抗SRS-A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作用。0.3ml/kg ig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❸ 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荆芥油0.5ml/kg ip,可见兔的活动明显减少,四肢肌肉松弛,呈现镇静作用。0.5ml/kg ig对士的宁、卡地阿佐及可卡因三种中枢兴奋药所致的惊厥和死亡数无明显影响[4]。 ❺ 解热作用 荆芥水煎剂4.4g/kg ip对由耳iv伤寒、副伤寒用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5]。荆芥油0.5ml/kg ig亦能降低正常大鼠体温[4]。但有报道,PO荆芥煎剂与浸剂2g/kg,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无甚解热作用[6]。 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7]。 毒性 荆芥水煎剂(ip)、荆芥油(ig)、荆芥炭提取物M乳剂(ip)对小鼠的LD50依次为39.8g/kg、1.122ml/kg、1.967g/kg[5,4,2]。兔以荆芥油按1kg体重25倍于成人剂量连服20d,对主要脏器的功能和形态均无明显毒性反应[4]。 参考文献 [1] 中药通报 1986;11(3)∶23 [2] 中国医药学报 1988;3(6)∶20 [3] 中国医药学报 1989;4(2)∶30 [4]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81;10(5)∶219 [5] 中药材 1989;12(6)∶37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6;(10)∶964 [7] 辽宁医学杂志 1960;(7)∶29。【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本经》:“辛,温。” 归经 肺、肝经。 ❶ 《纲目》:“足厥阴经气分。” 功效 发表,祛风,理血,透疹,消疮毒,炒炭止血。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中风口噤,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皮肤瘙痒,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❶ 《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疔肿,取60g切,以水1000ml,煮取400ml,冷分2服。 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❶ 《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配伍应用 ❶ 配桔梗、柴胡、桑叶,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❷ 配薄荷、苏叶,治风热表证,发热无汗。 ❹ 配蝉蜕、生地、牛蒡子、浮萍,治荨麻疹。 ❿ 配羌活、诃子、薄荷,治慢性咽炎、声音嘶哑。 方选和验方 ❶ 荆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头旋目眩,语声不出,如有物鲠:荆芥15g,甘草(炙)30g,桔梗60g。为粗末。每服12g,水300ml、姜3片,煎6份,去渣,食后温服。 ❷ 《经验后方》:“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青薄荷各500g。捣研,生绢绞汁于瓷器内,煎成膏。余渣3分,去1分,将2分渣晒干为末,以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日3服。” ” 每服3~6g,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忌辛辣、油腻、鱼腥、浓茶、萝卜等食物。” 热服避风,发微汗则更佳。” ⑾中医杂志 1983;(6):“治链霉素所引起的药物毒副反应:防风、荆芥、当归、白芍、首乌、桑寄生、钩藤各10g,川芎、蝉蜕各6g,茯神9g,石决明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至毒副反应完全消失,5天为1疗程。” ⑿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2;(2):“治失音症:荆芥、防风、薄荷、蝉蜕、桔梗、羌活、诃子(捣碎)、白芍、茯苓、白术各10g,北细辛、炙甘草各3g。每天1剂,每剂煎服3次,每次煎沸5~10分钟。” ⒀湖北中医杂志 1983;(6):“治失音:荆芥12g,黄芩10g。每日2剂,水煎分4次服。” ⒁湖北中医杂志 1984;(3):“治小儿发热,感冒发热:荆芥、柴胡、羌活、蒲公英各等量。用水浸泡2小时,蒸馏法制成10∶1,灭菌肌肉注射液,每日肌注2次,每次2ml,连用1~3天。” ⒂天津医药 1979;(2):“治慢性咽炎:荆芥、桔梗、麦冬、玄参、牛蒡子各9g,紫地丁、甘草各5g。同研为细末,加工制成颗粒,再在常温下干燥,分装成每袋6g之小包。每服1袋,开水冲服。” 单方应用 ❶ 《眼科龙木论》:“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研为末,每服9g。”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者之所致也,祛风燥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❸ 倪朱谟《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症,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症,巳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寒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