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叶 中药名。 见《本草便读》。别名:苦荼,茗,芽茶,细茶,腊茶。为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O.Ktze.的芽叶。 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多分枝。单叶互生,长椭圆形,质厚,深绿色,光泽,叶柄短。 花腋生,花瓣白色。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暗褐色。 花期10~11月。 果实越年成熟。味苦甘,性凉。入心、肺、胃经。 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饭,治热毒赤白痢;同川芎、葱白煎饮,止头痛。”煎汤,3~9克;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失眠者忌服。 ❷ 治羊癫风:经霜老茶叶30克。为末,同生明矾15克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作衣。 每服9克,白滚汤送下(《周益生家宝方》)。 未发前,入茶壶内以滚水冲泡,乘热频频服之,吃到临发时,不可住(《医方集解》)。 (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孟诜)。 ❺ 治血痢:盐水梅1枚,合脂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❼ 治虫积并哮喘、虫胀:茶叶15克,青盐3克,洋糖、三棱、雷丸各9克。 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3味调匀。每服9克,白汤送下(《串雅补》)。 现代临床用之。 100%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100~300毫升,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克,每日4次。 ❸ 治疗急性胃肠炎: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毫升,5~10岁20~30毫升,10~15岁30~40毫升。 ❺ 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除服茶叶煎剂外,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❼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服2~3周。 ❿ 治疗牙本质过敏症:次级红茶30克,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 茶叶含嘌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并含微量的可可豆碱、茶碱和黄嘌呤。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红茶因经过发酵,鞣质含量减少,茶叶鞣质中以没食子酰-1-表没食子儿茶精为主。 咖啡碱在茶叶中大部分与鞣质结合而存在,以春季的嫩叶中含咖啡碱量较高。茶叶发酵,可使游离的咖啡碱的含量比例增加。 茶叶含挥发油,是茶叶的香气成分。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红茶的香气成分是α-及β-紫罗兰酮和它的衍生物,α-松油醇,茉莉花素等等。茶叶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并含维生素C,少量胡萝卜素等。 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的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P样作用。 ❷ 对循环系统作用: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稍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❸ 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 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环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 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