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茵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茵陈 【概况】: 异名 茵陈蒿(《本经》),绵茵陈(《本经逢原》),石茵陈、山茵陈、西茵陈、北茵陈(《纲目》),野同蒿、白蒿(《救荒本草》),香蒿(《陕西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蒿属植物滨蒿和茵陈蒿及其相近种的全草。 原植物 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又名扫帚艾(《广州植物志》)和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 历史 本品为常用中药,药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始载于《本经》,称茵陈蒿,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别录》:“茵陈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本草拾遗》:“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蜀本草》:“叶似青蒿而背白。”《纲目》载:“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岐紧细而扁整,九月开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综上述及附图,并结合商品药材原植物鉴定和生态分布,传统药用茵陈原植物与滨蒿和茵陈蒿相类似。 市售茵陈药材为幼苗,而古代则用带花全草,采收期亦在花期,如《别录》:“五月立秋采,阴干。”《纲目》:“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日本药局方》(第九改正版)收载日本产茵陈(原植物亦为本品)为带花全草。目前研究表明茵陈中利胆成分为蒿属香豆素(Scoparone),在茵陈蒿幼苗中不含,而在花蕾待放时含量最高,因此已有建议茵陈入药应改为带花全草。 《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1977年、1985年及1990年3版收载:A.scoparia Waldst或A.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中国一些地区,尚有用下列蒿属植物充当茵陈入药: ❶ 吉林、新疆部分地区用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❷ 黑龙江部分地区用白莲蒿A.sacrorum Ledeb.(A.gmelinii Web.ex Stechm.)❸ 西北、山东和天津有用时萝蒿A.anethoides Mattf.❹ 山东滨海地区有用海州蒿A.fauriei Nakai(A.haichowensis Chang)等。 除此,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江西大部分地区以全草作土茵陈入药,少数地区直接称茵陈;中国广西仍叫土茵陈,云南、贵州称金钟茵陈,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称灵茵陈、铃茵陈、黄花茵陈或角茵陈,还有一些地方则叫黑茵陈;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在湖南、广西等地以带花枝叶作土茵陈用,江西称它为白花茵陈,并有出口。 形态 滨蒿为一或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 茎直立,高40~90cm,直径可达4mm,红褐色或褐色,有纵纹,常自下部开始分枝,被微柔毛或近于无毛。茎下部叶与不育茎叶同形,有长柄;叶片长圆形,长1.5~3.5cm,宽1~3cm,二或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狭长细线形,顶端尖,常密被绢毛或表面无毛;中部叶长1~3cm,一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极细,无毛;上部叶3裂或不裂。 头状花序多数,较小,直径1~1.5mm,在分枝上组成复总状或复穗状,再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近球形,总苞片3~4层,草质,卵形,具宽膜质边缘;缘花5~7朵,雌性,能育;中央花4~10朵,两性,不育。瘦果倒卵圆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23页.图646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旷野、路旁、林缘、荒漠边缘都有。分布遍及全中国。原苏联、朝鲜、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土耳其及欧洲东部和中部都有分布。 茵陈蒿与滨蒿的区别在于:半灌木状草木,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叶裂片较长,长8~12mm,顶端钝;头状花序缘花6~10朵,中央花3~7朵;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29页.图6471)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山坡。 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及华东、中南和四川。 原苏联远东、朝鲜、日本、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茵陈对气候适应性较强。 平原、丘陵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而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1~2月播种,将种子拌细土或草木灰后,匀撒于苗床上,覆上细土或草木灰,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盖草、浇水,保持苗床湿润。每亩用种量750g。亦可在3~4月挖起老蔸,进行分株繁殖。播种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苗高10~13cm时即可出圃移栽,按行株距27×20~23cm穴栽,每穴栽苗1~2株。栽后,注意肥、水管理及虫害防治。 采集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幼嫩枝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药材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 鉴别 性状 幼苗多收缩卷曲成团块,灰白色或灰绿色,全株密被灰白茸毛,绵软如绒。茎上或基部著生多数具叶柄的叶,长0.5~2cm,叶柔软,皱缩并卷曲,多为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全缘。 茎细小,一般长1.5~2.5cm,直径1.5~3mm。质脆,易折断。气徽香,味微苦。 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徽 叶粉末:灰绿色。 ❶ 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❹ 丁字形非腺毛众多,多碎断似纤维状,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mm,直径5~26μm,左右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3细胞,极扁短。(图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1132页.图897)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2g,加水30ml,于沸水浴中温浸4小时,冷后滤过,取滤液20ml,以等量氯仿萃取3次(首次萃取加入乙酸乙酯5ml),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去溶剂,得黄色油状物,用1ml氯仿溶解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对羟基苯乙酮、蒿属香豆素为对照,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为展开剂,展距14cm,置紫外灯下检视,或喷0.5%2,4-二硝基苯肼2md/L盐酸显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29页.图510)❷ 取样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60ml,回流至无色,回收甲醇,提取液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作供试液;另取绿原酸纯品制成1mg/ml的甲醇液作对照。点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4∶4∶2)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斑点呈强烈的蓝色荧光。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564页.图487-2A)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及杂质,搓碎,筛去灰屑。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化学】: 茵陈蒿含的黄酮类化合物有:仙人掌甙(Cacticin)、泽兰素(Eupatolitin)、金丝桃甙(Hyper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茵陈酮(Arcapillin)、异茵陈酮[1],蓟黄素(Cirsimaritin)、芫花黄素(Genkwan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2],异鼠李黄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黄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glucoside)[3]。 近又分得茵陈蒿素(Capillartemisin)、茵陈蒿素B1、茵陈匹林(Artepillin)、茵陈匹林A、C等[4,5]。 茵陈蒿和滨蒿均含有蒿属香豆素,即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亦名滨蒿素(Scoparon或滨蒿内酯)、异东莨菪素[2]、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6-Hydroxy-7-methyl-esculetin)[6]。 茵陈蒿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2]、4′-甲基茵陈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7]。 茵陈蒿和滨蒿均含有挥发油,茵陈蒿的挥发油中含有茵陈二炔(Capille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酮(Capilline)、冰草烯(Agropyrene)、茵陈炔醇(Capillanol)[2],去甲茵陈二炔(Norcapillene)、去氧法尔卡烯炔酮(Dehydrofalcarinone)、去氢法尔卡烯炔醇(Dehydrofalcarinol)、L-苯基-2,4-己二炔-1-醇、α-蒎烯、β-蒎烯、对聚伞花烯、蒈烯(Car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乙酰龙脑(Acetylborneol)、β-榄香烯(β-Elem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蛇麻烯(α-Humul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8~10]。 滨蒿挥发油中含茵陈炔酮(Capilline)、1-苯基-2,4-己二炔-1-醇、α-蒎烯、牻牛儿醇乙酸酯(Goraniol acetate)、1,8-桉油精(1,8-Eucalyptol)、1-侧柏酮(1-Thyjone)、藏茴香酮(Carvone)、侧柏醇(Thujylalcohol)、杜松油烯(Cadin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epoxide)[8,11]。 滨蒿尚含植物雌性激素(Phytoestrogens)和胆碱,对羟基苯乙酮、β-谷甾醇等[12,13]。 参考文献 [1] Studies in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V.7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0∶201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6 [3] Planta Med 1984;46(1)∶81 [4] CA 1990;113∶P103370b [5] CA 1988;108∶216139y [6] Planta Med 1981;43(3)∶310 [7] 药学杂志(日) 1976;96(7)∶841 [8] Phytochemistry 1982;21(8)∶2009 [9] Phytochemistry 1977;16∶1054 [10] 日本化学杂志 1957;178∶415 [11] Curr Sci 1970;39(8)∶182 [12] 药学学报 1965;12(5)∶289 [13] 中华医学杂志 1974;54(2)∶101。【药理】: ❶ 利胆作用 茵陈水煎液1ml、3ml(分别相当于茵陈0.72g、2.16g的提取液),由十二指肠给药,30min后,麻醉大鼠胆汁流量明显增加。 对胆汁成分的研究结果证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的排出明显降低,胆汁脂质组成(PL/BA,CH/PL)也有改变[1]。从茵陈蒿中提得的对羟基苯乙酮,经十二指肠给药,在25~500mg/kg的剂量范围内,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50mg/kg的剂量时,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 对于CCl4引起肝损伤的大鼠,同样也有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2]。 茵陈色原酮在应用大鼠的利胆试验中,iv,100mg/kg可使胆汁分泌量显著增加,此作用亦有持续性倾向。若给予50mg/kg剂量可见轻度作用。 茵陈色原酮的利胆作用亦为犬的利胆试验所证实,iv,其作用以10mg/kg为显著[3]。茵陈挥发油0.05,0.1ml/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有利胆作用[4]。茵陈蒿水提物250,500mg/kg,挥发油50,100mg/kg,十二指肠给药,均可使大鼠胆汁分泌增加[5]。 茵陈色原酮或滨蒿素(Scoparon)70mg/kg iv,对大鼠均有利胆作用,但茵陈色原酮要强得多[6]。 茵陈香豆素甲及乙(Capillartemisin A,B)100mg/kg,茵陈色原酮及滨蒿素300mg/kg,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均有利胆作用,茵陈香豆素作用较强[7]。 应用离体豚鼠胆囊及奥狄氏括约肌探讨茵陈色原酮对胆道平滑肌的收缩机理,本品对胆囊及奥狄氏括约肌只有高浓度下方见有轻度松弛作用,但对外源性乙酰胆碱所致收缩反应及电刺激或烟碱所致的反应能明显地抑制。 推测此现象系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及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游离所致。另外,茵陈色原酮对胆囊收缩素,PGE1、PGE2、PGF2α等所引起的收缩反应亦能显著地抑制,并能抑制Ca2+所致收缩反应,由此可见,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Ca2+进入细胞内有关[3]。 ❷ 对肝脏的作用 茵陈色原酮0.1,0.3,1.0mg/ml,对四氯化碳及半乳糖胺引起的培养的大鼠肝细胞损伤,有浓度依赖的对抗作用[8]。 茵陈乙醇提取物25mg/kg×14d,ig,对大鼠肝脏微粒体羧基酯酶活力有诱导作用,还能促进肝脏水解过程,有利于毒物排泄[9]。 茵陈水煎液0.25ml/10g,b.i.d,ig,4~7d,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体重比增大,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说明茵陈水煎液对小鼠肝药确有诱导作用[10]。 ❹ 对心血管的作用 滨蒿素25,50mg/kg ig,对加压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波的降低有抑制作用,可能具有抗心绞痛作用[14]。滨蒿素有扩张血管作用,10-5~10-4mol/L,在有普洛萘尔(10-6mol/L)存在下,对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及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反应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实验证明,滨蒿素并不抑制细胞膜去极化时电压依赖通道的钙内流,其抑制作用可能是抑制了细胞内肌浆网钙的释放,也抑制细胞外钙由受体调节通道进入[15]。 ❺ 抗肿瘤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茵陈蒿水提物1.25~2.5×10-4g/ml,对小鼠Meth A及L-929细胞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16]。茵陈蒿水提物250mg/kg ig,连续24d,于d4接种Meth A瘤细胞,小鼠于接种后10d、20d测定对MethA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与对照组比较,在接种后10d测定的,DTH明显增强,在接种后20d测定的,DTH反应不明显,对氯化苦引起的DTH也无明显影响[17]。 茵陈蒿水提物10-5~10-4g/ml对PHA-P或LPS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但对小鼠体液免疫、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均无明显影响[18]。茵陈蒿水提物250,500mg/kg ig,连续9d,于最后一天ivLPS10mg,2h后测定小鼠血液肿瘤坏死因子(TNF),结果表明茵陈蒿水提物有促进TNF产生的作用[19]。 ❻ 抗病源微生物作用 茵陈蒿煎剂1∶10浓度,对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20]。茵陈煎剂1∶100浓度,对牛型或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21]。茵陈蒿挥发油对真菌有抑制作用,0.25μg/ml能完全抑制猩红色毛癣菌的生长[22]。 毒性 滨蒿素的生理盐水混悬剂、50%聚乙二醇400混悬剂(ip)以及其1%西黄嗜胶混悬剂(po)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262.5mg/kg;105.0mg/kg;1373.0mg/kg。 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匍伏、思睡、流涎[12]。对羟基苯乙酮对小鼠ip的LD50为0.5g/kg;对大鼠po的LD50为2.2g/kg。 对大鼠连续给药3个月,其体重、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脏组织学检查均无明显变化[2]。滨蒿素ig,对小鼠的LD50为940mg/kg[13]。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5;7(3)∶30 [2] 中华医学杂志 1974;54(2)∶101 [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5)∶32 [4] 天津医药 1976;4(6)∶287 [5] 药学杂志(日) 1976;96(2)∶147 [6] 药学杂志(日) 1976;96(7)∶841 [7] Chem Pharm Bull 1983;3(1)∶352 [8] Plant Med 1984;50(1)∶81 [9]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8)∶491 [10]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6)∶52 [11]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64 [12] 药学通报 1987;22(10)∶590 [13] 药学杂志(日) 1982;102(3)∶285 [14] Chem Pharm Bull 1989;37(5)∶1297 [15] Chem Pharm Bull 1989;37(2)∶485 [16] 和汉医药学会志 1986;3(1)∶31 [17] Japan J Pharmacol 1988;48(1)∶37 [18] Japan J Pharmacol 1989;44(3)∶423 [19] Int J Immunopharmacol 1989;11(6)∶607 [20]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6 [21]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22] 药学杂志 1956;76(4)∶397 [23] 中草药通讯 1979;10(8)∶28 [24]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8;8(2)∶94 [25] 癌症 1988;7(2)∶91 [26]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61;(6)∶42。【药性】: 性味 苦、辛,微寒。 ❶ 《本经》:“苦,平。” ” 归经 肝、脾、膀胱经。 ❶ 张元素:“足太阳经。”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主治 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❶ 《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❶ 《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栀子、大黄,治阳明病,瘀热在里,身体发黄。 ❷ 配蒲公英、板蓝根、玉米须,治传染性肝炎。 ❻ 配白鲜皮、海桐皮、赤芍、蝉衣,治皮肤瘙痒。 方选和验方 ❶ 茵陈蒿汤(《伤寒论》)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84g,栀子14枚,大黄28g(去皮)。以水2400ml,先煮茵陈,减1200ml,内2味,煮取600ml,去渣分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 ❷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60g,附子1个作8片,干姜(炮)45g,甘草(炙)30g。 以上为粗末,分作4贴,水煎服。 水煎,食前温服,日3服。 ” 2味同研末。每服3~5g,冷蜜水调服,食后服之。 ❻ 新医药杂志 1974;(3):“治病毒性肝炎:茵陈、板蓝根各15g,木贼草31g。水煎液缩至1000ml。 每日1剂,分2次服,儿童酌减。” ” ” ⑾江苏中医 1966;(1):“治急性胆囊炎:龙胆草、广郁金、茵陈蒿、姜黄各20g。同研为末,装入胶囊,每次服3g,每日服3次,水送服。 ” ⑿黑龙江中医药 1985;(1):“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20~150g,山栀5~20g,茜草5~20g,茅根10~15g,鸡内金5~15g,枳壳5~15g,双花5~30g,茯苓5~20g。水煎服,日1剂。 ” ⒀河南中医 1983;(1):“治溶血性黄疸:茵陈、黄芪各20g,白术、茯苓各15g,制附片、五味子各12g。水煎服,每日1贴。 ” ⒁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1):“治传染性肝炎:茵陈30g,黄花草20g,生地15g,法半夏、狗脊、陈皮各9g。水煎服,每日1帖。 ” ⒂江苏中医杂志 1981;(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以黄疸、发热、口干而苦,尿黄如浓茶、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腻,脉象脉弦数等为主症者:茵陈、蒲公英、金钱草、丹参、车前子、茯苓、炒三仙各30g,生山栀12g,生大黄、郁金、泽泻各15g。水煎服。” ⒃江苏中医杂志 1981;(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有黄疸,四肢倦怠、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腹胀不适、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等症状者:茵陈、蒲公英、茯苓、苍白术、薏苡仁、炒三仙各30g,厚朴、陈皮、白蔻仁、木香各12g,泽泻15g。水煎服。 ” ⒄医学资料选编(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等):“治发热,胸闷,恶心欲吐,尿色黄,苔黄而徽腻:茵陈20g,板蓝根15g,山楂、神曲、谷芽、车前子(包)各12g,山栀、茯苓、泽泻、陈皮各10g,半夏8g,甘草6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煎汤洗之。” 第二组:肝俞(双)、中都(双)、右章门。(两组交替,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阳所生之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症,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 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 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者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 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 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多始于胃、次脾、更次于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连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 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法治化之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