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茴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茴香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 异名 蘹香(《唐本草》),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图经》),谷茴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小香(《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的果实。茴香属全世界4种,中国产1种。 原植物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历史 本品始载于《唐本草》,列入草部,《纲目》将其列入菜部,有:“俚俗多怀之衿衽咀嚼,恐怀香之名或以此也。”又有“茴香,宿根,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所述均指本品而言。 形态 草本,高0.4~2m。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多分枝。下部叶柄长5~15cm,中部或上部的叶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cm,宽5~40cm,四~五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cm,宽约1mm。 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2~25cm;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cm;小伞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圆形,长约1mm,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中脉1条;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 果实长圆形,长4~6mm,宽1.5~2.2mm;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9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 图86) 生境与分布 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中国各地都有栽培。 。【生药】:栽培 茴香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湿润砂质壤土为好。 用种子繁殖,北方宜在4月春播,南方在9月秋播。一般按行株距各30~40cm点播,每穴播种8~10粒,覆土2cm左右,每亩用种量1kg。 亦可进行条播。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补苗。 苗高15~20cm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生长期间宜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 南方播种后可生长3~4年,每年收获后须中耕、追肥1次,并培土过冬。病害有灰斑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防治。 虫害黄凤蝶,在幼虫发生时喷射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 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药材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以山西产量为大,内蒙古所产为佳。 鉴别 性状 果实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mm,宽约2mm;表面黄绿色,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残基。 分果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合生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五边形,种子1粒。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气浓厚、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分布有6个油管,果棱间各1个,合生面2个,油管椭圆形或半圆形,切向150~220μm,内含红棕色油脂,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四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为1列颓废细胞多含棕色物。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间有种脊维管束。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糊粉粒,糊粉粒中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胚小形,位于胚乳的中央。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79页.图115)果实粉末:黄棕色 ❶ 外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约20μm,副卫细胞4个,不定式。 ❷ 网纹细胞类长方形或类长圆形,直径25~55μm,长至102μm,壁厚,微木化,具网状纹孔,卵圆形或类矩圆形,直径4~11μm,长7~27μm。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03页.图195)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将滤液蒸干,加氯仿1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茴香脑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7.5cm,喷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80页.图116) 加工炮制 盐小茴香 取净小茴香,用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并有香气外逸时,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盐小茴香,密闭保存。 。【化学】:果实含挥发油(茴香油)2%~6%,油中含反式茴香脑61.6%~78.3%,小茴香酮、α-蒎烯1.8%~4.7%,苎烯1.5%~2.5%,又含莰烯、β-蒎烯、β-香叶烯、α-水芹烯、对聚伞花素、草蒿脑、甲基佳咪醇、顺式茴香脑、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烯、葑酮(Fenchone)、樟脑、爱草脑(Estragole)等[1]。 此外含脂肪油12%~18%,油中含洋芫荽子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山 参考文献 [1] 植物学报 1991;33(1):82 [2]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0 [3] 中草药 1989;20(10):41。【药理】: 茴香油可作驱风剂,在腹胀时排除气体,减轻疼痛。 它能降低胃的张力,随后又刺激,而使其蠕动正常化,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因而促进气体的排出。 有时在兴奋后蠕动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此种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药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它还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有效成分。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91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药性论》:“苦、辛。” 归经 肾、膀胱、胃经。 ❶ 《汤液本草》:“手足少阴、太阳经。” 功效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调中止痛。 主治 胃寒胀痛,肾虚腰痛,痛经,睾丸胀痛,疝气。 ❶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❶ 《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配伍应用 ❶ 配木香、川楝子、橘核、吴茱萸,治寒疝疼痛,小肠气痛。 ❷ 配乌药、香附、高良姜,治胃寒胃痛。 ❺ 配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菟丝子,治阳痿不举或勃起不坚。 ❻ 配独活、千年健、杜仲、全狗脊,治腰腿酸痛,无力。 方选和验方 ❶ 小茴香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小肠气腹痛:茴香、胡椒等份为末,酒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温酒下。 ❸ 《续本事方》:“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茴香、杏仁各30g,葱白(和根捣,焙干)15g,同研为末,每服9g,空心服,胡桃酒送服之。” ” ” ” 睡前以温米酒送服,连服4天为1疗程,间隔2~5日,再服第2疗程。 ” ” ⑾广西中医药1983;(3):“治小肠气腹痛:茴香、胡椒粉等份为末,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温酒送服,每日服2~3次。” ⑿《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治阳痿不举,或勃起不坚:茴香、沉香、乳香、木香、没药、菟丝子各15g,破故纸(酒浸)150g,胡桃(去壳)40枚。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送服。久服能令玉茎长大,肾气充实,精强阳盛。 ” ⒀《中华进补大全》:“治肾虚小便频数,小腹虚冷:小茴香、补骨脂、益智仁、鹿角霜各9g,龙骨(或以牛骨代,先煎)30g,青盐3g。水煎服。 ”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寒痛:茴香、干姜、木香各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疝痛:茴香、巴戟天各7g,橘核6g。水煎服。 ”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早期、中期血吸虫病:小茴香研成细粉,制成水丸;亦可将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渗漉、部分研成细粉,制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当于5~14g的药丸或药片。 儿童酌减,饭后温开水送服,15~20日为1疗程。部分病人服用后有胃肠道反应,但能自行消失。 孕妇忌服。” 单方应用 ❶ 《证治要诀》:“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茴香炒后研末,再以猪腰子切薄片,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细嚼服,酒送下。” ”。【医药家论述】: 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茴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 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气化不宣,乃有湿。由湿郁不化,乃有热,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 主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滛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而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奏效也。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元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宜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 其味辛气平,不刚不燥,伸其固有之阳,并具障蔽之气,行于下而不冒于上。试思脚气、 疝病非一,有寒疝、有 于此更可见诸瘘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与霍乱之过于升并过于降为一体,其用茴香可愈,均以其能开胃下气,而诸气自调达升降合度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