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安
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只顾眼前安逸。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李群〈杀人篇〉》:“……曰柔顺,曰巧滑,曰苟且偷安。”冯玉祥《我所知道的蒋介石》第二十章:“由此可见他们的旅长虽想要苟且偷安;但一般的官兵能够很勇敢地不听他的乱命。” 也作❶ 【偷安苟且】。梁启超《罗兰夫人传》:“苟其偷安苟且,弥缝掩饰……则必有如法国一日中刑贵族王党千余人,断尸遍野,惨血塞渠。” ❷ 【偷安旦夕】。(旦夕:短时间。 )只图短暂的安逸。三国·魏·钟会《檄蜀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皆碎。” 又有【苟且偷生】。指窝囊地勉强活著。 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六章:“欲求如清朝苟且偷生犹不可得,尚可望九年之有完全民国出现耶?”郭沫若《屈原》第一幕:“但他知道,那种的高官厚禄、那种的苟且偷生,是比死还要可怕的。” 又有【畏难苟安】。 害怕困难,暂且偷安。《老残游记》第八回:“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亦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