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苜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苜蓿 【概况】: 异名 基源 为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苜蓿全草。 原植物 紫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又名紫花苜蓿、蓿草、牧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始见于《别录》。《群芳谱》载:“苜蓿,苗高尺余,细茎,分叉而生,叶似豌豆,每三叶生一处,稍间开紫花,结弯角,有子黍米大,状如腰子,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按所说的苜蓿为紫衣者确为本种,与苜蓿正品黄花是不同的。 形态 多年生草木,主根粗而长。 茎直立斜升,多分枝,高30~100cm。3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锥形或狭披针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约0.5cm,先端渐尖、微凹,具刺尖;中脉突出,叶缘上部有锯齿,下面被贴伏白柔毛;小叶柄长约0.1cm,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可达20,通常密生于花序轴先端而近似头状;花梗短,苞片线形或锥形,花萼长筒状钟形,被柔毛,萼齿5,狭三角状披针形,长于萼筒,急尖;花冠蓝紫色,稀苍白色;长0.7~1.2cm,长于花萼,旗瓣长倒卵形,长0.55~0.8cm;基部渐狭,先端微凹,翼瓣短于旗瓣,基部具耳及爪,龙骨瓣短于翼瓣,具长爪。 两体雄蕊;子房线形,微被毛或近无毛;花柱内弯。 荚果螺旋状卷曲1.5~3圈,表皮疏被毛,先端有喙。 种子多数、肾形,黄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73页.图247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和田间。原产欧洲。中国由丝绸之路引进,现已广泛栽培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割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全草含苜蓿醇(Lucernol)、苜蓿酚(Sativol)、考迈斯托醇(Coumestrol)、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黄酮、苜蓿素(Tricin)、瓜氨酸(Citrulline)和刀豆酸[1]。 又含常春藤甙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28-O-β-D-葡萄吡喃糖甙[2]。地上部分含三萜皂甙Hispidacin,SoyasaponinⅢ[3,4]。叶含β-甲基-D-葡萄糖甙、4-O-甲基内消旋肌醇(Ononitol)、左旋半乳庚酮糖(L-Galactohep tulose)。花含花色甙。 本种的蓝色和紫色花主要含飞燕草素(Delphinidin)的3,5-二葡萄糖甙、矮牵牛素(Petunidin和锦葵花素(Malvidin)。花中挥发油成分有:芳樟醇(linalool)、月桂烯、柠檬烯。种子含高水苏碱(Homostachydrine)、水苏碱和唾液酸(Sialic acid)[1]。还含苜蓿多糖[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61 [2] 中草药,1991,22(5)∶235 [3] Phytochemistry,1991;30(10)∶ 3389 [4] Carbohydrate Reseaasch 1989;193∶115 [5] 中国药理学报 1993;14(3)∶273。【药理】: ❶ 降胆固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苜蓿皂甙1.2,2.4g/只ig,连续3.5mo,可使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的血清胆固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HDL-TC/TC)的比值显著提高,并使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缩小,对高脂血症兔的冠状动脉内膜下平滑肌增生反应明显抑制[1]。 ❷ 抗肿瘤一苜蓿素6,12.5mg/kg ip,对小鼠P388有抑制作用,T/C为133和174%[2]。 毒性 苜蓿皂甙ip,对小鼠的LD50为26.6±3.6g/kg[1]。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8;4(5)∶293 [2] J Nat Prod 1981;44(5)∶530 [3] 中国药理学报 1993;14(3)∶273 [4] CA 1974;80∶81257r。【药性】: 性味 苦,平。 ❶ 《别录》:“苦,平。” 功效 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 主治 膀胱结石,浮肿。 ❶ 孟洗:“利五脏。洗去脾胃之间邪气,诸恶热毒。 ”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9~30g(鲜品90~150g);研末,6~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膀胱结石:鲜南苜蓿90~150g,捣汁服。” 食疗 《吉林中草药》:“治浮肿:苜蓿叶15g(为末),豆腐1块,猪油90g。炖熟1次服下,连续服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