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苕
《广韵》徒聊切,平萧,定。 ❶ 陵苕。亦名凌霄﹑紫葳。 蔓生草。《尔雅·释草》:“苕, 陵苕。黄华蔈, 白华茇。”《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 芸其黄矣。”{毛}传:“苕, 陵苕也, 将落则黄。”{郑玄}笺:“陵苕之华紫赤而繁。”{孔颖达}疏:“如《释草》之文, 则苕华本自有黄有白。将落则黄, 是初不黄矣。笺云‘陵苕之华紫赤而繁’, {陆玑}疏亦言其华紫色, 盖就紫色之中有黄紫白紫耳, 及其将落, 则全变爲黄。” ❷ 苕饶。 豆类植物。《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 邛有旨苕。”{孔颖达}疏引{陆玑}曰:“苕, 苕饶也, {幽州}人谓之翘饶, 蔓生, 茎如劳豆而细, 叶似蒺蔾而青, 其茎叶緑色, 可生食, 如小豆藿也。” ❸ 字本作“芀”。芦苇的花。苕秆可为帚。 《荀子·劝学》:“蒙鸠以羽爲巢, 而编之以髮, 繫之苇苕。”{王先谦}集解:“苕, 苇之秀也。”《晋书·孝友传·庾衮》:“{衮}乃刈荆苕爲箕箒。”{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下》“苇丑芀”:“《豳风·鸱鸮》传曰:‘荼, 萑苕也。’则萑苇之秀, 皆谓之苕。” ❹ 水名。 {清}{郭麐}《书问》诗:“{苕}上人家悬釜急, {苏堤}杨柳隔湖看。” ❺ 见“苕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