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

【简介】:

淸·刘墉书于乙卯(1795)。纸本。行书。七言诗二首并记。凡四十行,共三百零五字。31.4×190.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集评 近代谭泽闿跋:“此诸城七十六岁书,……老味溢出,得苏之神,最可爱玩”。近代萧俊贤跋:“诸城书晚年苍老,间已流入荒率。曩在粤东,见孔子三十六铜鼓斋所藏大幅,精力弥满,殊多含蓄不尽之趣,定爲中年用工时所作。斗南先生出示此卷,视前所睹者,殆相伯仲,眞迹无疑。”近代曹典初跋:“字近工楷,跋稍作行草,遒丽绝伦。”

【赏析】:

刘墉被誉爲“集帖学之大成者”,说明其曾取衆家之长、滙百家之工,特别是历史上的帖学大师。其早年学赵孟頫,后对苏轼和董其昌深有研究,不知是有意无意,这幅书写“苏轼《游道场山诗》卷”即有很浓的苏字意味。此卷首与卷尾的各家跋语中,都衆口一词的提及这一点,如“此卷得坡公神髓”“老味溢出,得苏之神”等。刘墉曾激烈地反对笔笔有古人,此卷在笔饱墨满,化刚爲柔的特点上确与苏轼书无贰,然而,两者比较毕竟是貌合神离、同工异曲,在表现形式上是各有特色的。苏字有一个明显特点是长撇短捺,左秀右枯,左伸右缩。墨色淋漓的长撇如秀士轻甩长袖,潇洒自然,风度翩翩;刘墉则收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老持沉重,更像一个凝神收思,闭明塞聪的老学者,使人感到深不可测。苏字虽然绵裏裹针,藏而不露,但明显的顿挫,方而颇有稜角的转折说明其还是按捺不住有小试锋芒之处;刘墉则完全化方爲圆、变折爲转,没有一丝火气,完全是精华蕴含、劲气内敛,于修养之道而言,刘墉进入了更高境界。因此,如果把苏字比喩成含蓄而高妙的武术的话,刘墉书法则纯是以慢、圆、柔、沉爲特点的太极拳,这是平易在外、精彩内含;无爲之形,有爲之质的高境界,“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的评论是精闢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