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艾纳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艾纳香 【概况】: 异名 大风艾、大风叶、紫再枫(《生草药性备要》),再风艾(《岭南采药录》),大骨风(《南宁市药物志》),大黄草(海南),大毛药(贵州)。 基源 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艾纳香的叶及嫩枝。艾纳香属全世界有80余种,中国约30种。 原植物 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此后《海药本草》、《开宝本草》及《纲目》等均有记述。 本种叶加热升华,再压去油,制成艾片,为冰片代用品。 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粗壮直立,高1~3m,有分枝,密被灰褐色绵毛。叶具柄,每边常有2~3狭线形小裂片;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30cm,宽3~6cm,基部钝,边缘有上弯锯齿或小锯齿,表面发皱,密生黄褐色短硬毛,背面密被黄褐色绢状绵毛。 头状花序多数,排成项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4~5层,线形,长1~9mm,顶端尖,密生绵毛;花托稍凸,蜂窝状,无毛;花黄色,雌花丝状,2~4裂,无毛;两性花管状,裂片卵形,有微毛。 花果期几乎全年。(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53.图632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80~1180m的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用分株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挖取根蘖萌生苗,按行株距各40cm穴栽,深16cm,每穴栽苗1株,霜后覆土浇水。成活后需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 一般栽种3~4年后,植株衰老须翻蔸另栽。 亦可与其他作物套种。 采集 全年可采,以秋季采的质量较好,采后晒干。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贵州。 鉴别 叶略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灰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面密被白色长绢毛,嫩叶两面均被银色长绢毛,叶脉带黄色,叶柄半圆形,密被短毛。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黄酮、香豆素、三萜、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油等[1],黄酮有2R,3R-二氢槲皮素4′-甲醚(2R,3R-Dihydroquercetin-4′-methylether)、2R,3R-二氢槲皮素-4′,7-二甲醚(2R,3R-Dihydroquercetin-4′,7-dimethylether)[2]。 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l-龙脑,以及少量1,8-桉油精、柠檬烯、Ⅰ-樟脑、乙酰间苯三酚二甲醚[1]。叶中还含杉柳二醇(Cryptomeridio1)[3],最近又分得3种具抗癌活性化合物:布鲁迷内酯(Blumealactone)A(1)、B(2)、C(3)[4,5]。抗组胺活性成分有: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紫云英甙Astragalin)烟碱佛素(Nicotinflorin)、鲍尔烯醇(Bauerenol)、α-、β-香树脂醇[6]。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9 [2]CA 1985;103∶85129s [3]CA1982;96∶24698s [4]CA 1987;107∶233371q [5]CA 1988;109∶35257k [6]CA 1988;108∶1430516b 。【药理】:本品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可用于兴奋、失眠和高血压患者。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63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海药本草》:“温、平。”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杀虫。 主治 寒湿泻痢,腹痛肠鸣,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癣疮。 ❶ 《本草拾遗》:“主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8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广东中药》:“治肿胀,风湿关节炎:大风艾,蓖麻叶,石菖蒲。煮水洗。” 单方应用 《本草求原》:“治蛇伤口不合:大风艾同鹿耳翎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