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黄荆根
【名称出处】:《分类草药性》 【概况】: 基源 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臭黄荆的根。 原植物 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余项参见“臭黄荆子”条。 【生药】: 采集 9~10月采挖根。 【药性】: 性味 ❶ 《分类草药性》:“凉。” ❷ 《四川中药志》:“凉,苦。” 功效 清热除湿。 主治 久痢,虚肿,痔疮,脱肛,牙痛。 ❶ 《分类草药性》:“消火,治牙痛。” ❷ 《四川中药志》:“除风湿,清邪热。治痢疾日久肿胀,痔疮,脱肛,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炖肉。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重庆草药》:“治痔疮:臭黄荆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鲜)各500g。切成片,炖猪大肠头服。5天1剂,治愈为限。 ” ❷ 《重庆草药》:“治红白痢疾:臭黄荆根、红斑鸠窝各30g。煎水服。” ❸ 《重庆草药》:“治虚肿:臭黄荆根120g,小茴香根30g。炖肉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