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正义
脉学著作。 6卷。明邹志夔(鸣韶)撰于崇祯八年(1635年)。作者谓得脉可识因,知因可辨病症,故遵轩岐之学,以斥高阳生《脉诀》之谬。 该书集古今诸家论脉之言,折衷其得失,时出己意,著为《脉理正义》。卷首为“脉辨”,辨析10个脉学中有争议的问题。如辨七表八里九道之谬、辨命门等,颇有见地。 卷1为“明诊”,揭脉之纲领,分别部位,详明诊法,探讨了血脉成因、寸口取法、寸关尺定位、持脉方法、26种脉形、五脏六腑平脉等理论。卷2为“序脉”,宗滑氏脉象阴阳比偶学说,述浮沉、迟数、实虚、洪微、滑涩、紧缓、长短、弦芤、动伏、濡弱、革牢、促结、散代等脉26种,两两对偶。 于各脉之下,详述与之相通的脉象主病。其论脉多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 既论其常,又论其变。卷3~4为类症,分论伤寒脉法与杂病脉法,详其体用,融脉、症于一体。 又论杂病44种,阐述病机、治法与方药。卷5为“萃经”,汇集《素问》、《灵枢》、《难经》、《脉经》论脉要语。卷6为“外诊”,述望、闻、问三诊之精论。 此书内容完备,论述精详,颇多新见。今仅存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经济堂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