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豆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吊鱼杆(四川宜宾)。 基源 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石蜈蚣草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石蜈蚣草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形态 多年生上升草本;根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细,微具翅。叶几无柄,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 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的2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基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26页.图520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2600m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分布四川西南部(峨眉、屏山、宜宾等)。 。 【药性】: 性味 《四川中药志》:“凉,苦、涩。” 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8~30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四川中药志》:“治痈疽毒肿:胡豆草18~30g,水煎服。外用:捣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