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胃粘膜脱垂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胃粘膜脱垂症 胃粘膜脱垂症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胃窦部粘膜增生,异常松动,过度滑动,向幽门管脱出入十二指肠,引起腹痛、梗阻或出血症状。偶可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见。中医学“胃脘痛”及“呕吐”中可见有本病的描述。 〔病因病机〕 本病多继发于慢性胃炎、胃窦炎、消化性溃疡。53.8%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多因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及肥甘辛辣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气横逆犯胃乘脾;以及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运,脾胃虚寒而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病例出现在上腹部或脐周不适,疼痛伴有幽门梗阻时可出现恶心呕吐,情绪紧张时往往加重,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多少不定,严重者休克。 2.很多病例无任何症状,仅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才发现。 二、实验室检查 1.便潜血:上消化道出血时阳性。 2.X线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底部可见胃粘膜皱襞和轮廓的充盈缺损阴影,呈蕈伞状,同时幽门管增宽,粘膜粗大。 3.胃镜检查:可见有胃粘膜进入幽门,或幽门堵塞。 〔鉴别诊断〕 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除病史、症状与饮食关系外,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外形光滑,无激惹现象。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饮食积滞 胃脘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吐后较舒,食纳不佳,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二、肝胃郁热 胃脘灼热疼痛,胸闷嗳气,善太息,吞酸,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三、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肢冷,纳少,时吐清水,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口干舌燥,口渴思饮,纳差,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饮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 六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麦芽 加减:胃脘胀痛可加木香、砂仁、枳壳。 2.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加减。 黄连 吴茱萸 当归 白芍 柴胡 茯苓 白术 甘草 干姜 薄荷 丹皮 栀子 加减:恶心呕吐加竹茹;热象不明显用柴胡疏肝散。 3.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建中,温阳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白芍 桂枝 干姜 甘草 大枣 附子 加减:胃寒重者加附子理中汤。 4.胃阴不足 治法:益胃养阴。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 沙参 麦冬 生地 玉竹 甘草 桑叶 白扁豆 天花粉 二、单方验方 1.丁香15g,肉桂10g,共研细末,分10次量,1日2次,用于虚寒胃痛。 2.五灵脂、高良姜、川厚朴各6~10g,水煎服,治寒痛。 3.姜川连24g,炒茱萸1.5g,吴黄苓4.5g,枳实12g,制半夏9g,防己12g,椒目6g,生大黄40g,水煎服,适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不完全幽门梗阻者。 4.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疗食积胃痛。 5.暖脐膏外贴脐腹,治脾胃虚寒胃痛。 6.吴茱萸45g,薄荷30g,共研细末,加灶心土、葱白一把,炒热醋,烹布包,热敷痛处,治胃寒痛。 7.柴丹参30g,檀香3g,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气滞血瘀胃痛。 三、对症治疗 1.以内科保守疗法为主,呕吐者予以胃复安,3个月以下6mg,3~6个月8mg,6个月~2岁10mg,2~5岁13mg,5~10岁15mg,分三次口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应用。吗丁啉0.3mg/kg,每日3~4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 2.消化道出血:Vk10mg静注或肌注,休克者予以输血输液治疗。 3.手术治疗:幽门梗阻嵌顿,反复大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四、食疗 1.人参粥:人参末10g,山药20g,粟米30g,煮粥空腹服用。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2.黄芪粥:黄芪50~100g,浓煎取汁加粳米,红糖适量,共煮粥,将成时调陈皮末少许,稍沸即可。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3.麦门冬粥:麦门冬、大枣、炙甘草,或加山药和大米煮粥,粥熟后减去甘草即可食用。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丹参可显著降低胃粘膜中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胃粘膜损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小柴胡汤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减弱攻击因子对胃粘膜损伤。黄连汤、青黛散也可加强胃粘膜屏障,具有抗胃粘膜损伤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