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肠套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肠套叠 肠套叠系为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男孩发病较多,男女之比为1.5~3∶1。中医文献中腹痛、肠结、呕吐、便血对本病均有相似的描述。 〔病因病机〕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肠套叠与继发性肠套叠。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小儿解剖特点有关。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乳食不节,气滞血瘀,脉络受损,气血失和或久病入络,凝瘀症积,脏腑气机不得宣通而发。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患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同时拒食,每次发作数分钟,过后患儿全身松弛安静或入睡,约数十分钟后再发作,如此反复。久之,精神渐差腹痛表现反而减轻,而以嗜睡苍白为主。个别较小患儿开始即以面色苍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为主,随后即进入休克状态,而哭闹、腹痛等症反而不明显,可称为无痛型肠套叠。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有胆汁,晚期则吐粪便样液体。 3.血便:疾病开始有1~2次正常大便,8~12小时后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血粘液混合物称为果酱样便。偶尔也有开始以大量鲜血便及休克为主而就诊者。 4.腹部肿物:部位依套叠程度而定。早期,腹柔软不胀,于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及肿物,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带弹性略可活动,以后随套叠进展,肿物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肛门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偶亦有套入部脱至直肠外者,颇似脱肛。多数病儿由于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比较松软而有空虚感。 5.小肠套叠少见,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定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 6.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 7.原发性肠套叠复发率为4%,多为粘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为20%,肠息肉、肿瘤、美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 X线透视:钡或气灌肠检查,X线透视下可见钡柱或气体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鉴别诊断〕 1.痢疾: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2.过敏性紫癜:关节肿胀疼痛,双下肢皮肤对称性分布瘀点瘀斑,或伴有尿血、腹痛及便血。 3.肠内外肿瘤也可引起出血及肠梗阻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乳食积滞 腹部突然剧烈疼痛,不思乳食,婴儿则表现突然阵发性大哭,哭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疼痛间歇期可安定,但可见神疲乏力,伴有呕吐,腹部可触及积块,舌淡,苔白,脉滑数。 二、湿热内蕴 突然腹部拒按,逐渐加重,腹胀呕吐,甚者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气滞血瘀 腹部胀痛如刺,固定不移,可触及包块,按之疼痛,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疗〕 一、空气灌肠复位法 一般作诊断性灌肠时,压力限制在6.7~8kPa以下,复位治疗时压力调整到8~12kPa(不超过16kPa),复位率为90%。 二、钡剂灌肠复位 一般在X线透视下进行。将钡剂配成20%~25%溶液灌入。注意灌肠穿孔,穿孔后应手术治疗。 三、中医分型治疗 1.乳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消乳丸加减。 香附 神曲 麦芽 陈皮 砂仁 炙甘草 加减:腹胀痛者加青皮、槟榔、元胡。 2.湿热内蕴 治法:清化湿热,通腑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加减:腹胀重加炒莱菔子;果酱样血便加侧柏叶、地榆;腹痛较重者加白芍。 3.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小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 干姜 元胡 没药 当归 川芎 肉桂 赤芍 五灵脂 蒲黄 加减:气滞胀痛者,加川楝子、枳壳;腹部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山甲片。 四、手术治疗 适应症: 1.灌肠复位失败。 2.出现肠穿孔。 3.发病超过48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不振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4.多次复发的慢性肠套叠或合并有其他肠道疾病者。 5.疑为小肠套叠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