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刺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理论。 “美”即歌颂,“刺”即讽刺。用美刺论诗,可追朔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所谓“怨”,就是“刺上政也”。《毛诗序》谈到《诗经》中“颂”诗时说,“美盛德之形容”;谈到《诗经》中“国风”时说,“下以风刺上”。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时政的社会功能。到了汉代,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论自己讽谕诗中首次使用“美刺比兴”这一概念。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在提倡美诗的同时,也认识到“刺诗”对他们“观风俗,知得失”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加以提倡。 此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直面人生、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历代诗歌创作实践中,那些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美诗,虽然没有多少价值,而那些揭露、批判现实的刺诗,却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美刺”说作为现实主义传统,影响了中国诗坛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