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羊蹄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羊蹄草 【概况】: 异名 紫背草(《植物名实图考》),叶下红(《福建民间草药》),紫背犁头草(《南宁市药物志》)。 土黄连(《广西中草药》)。一点红(《中药志》)。 基源 为菊科一点红属植物一点红的全草。一点红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 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 历史 羊蹄草为中国南方地区常用草药。《植物名实图考》称紫背草,吴其浚谓:“紫背草,生南赣山坡,形全似蒲公曲而紫茎,近根叶又微稀,背紫色,梢端秋深开紫花,似秃女头花,不全放,老亦飞絮,功用同蒲公英。”这一描述及其附图,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基本一致。(《中国药典1977年版》及《中药志》都以一点红名收载。 形态 一年生直立或近直立草本,高10~40cm,光滑无毛或被疏毛。茎多少分枝,枝条柔弱,粉绿色。叶稍肉质,茎下部叶卵形,长5~10cm,宽4~5cm,琴状分裂,边缘具钝齿;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渐小,通常全缘或具细齿,基部抱茎,表面绿色,背面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直径1~1.3cm,具长梗,排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枝常2岐分枝;花全为两性,管状,5齿裂;总苞圆柱形,苞片1层与花冠等长;花紫红色。 瘦果狭长圆柱形,有棱;冠毛白色,柔软,极丰富。花果期7~12月。 (图见《中药志》.第4册.139页.图1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荒地、路边或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热带亚洲和非洲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主产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鉴别 全草长约30cm。 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茎少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或黄褐色。 叶纸质,多皱缩,灰青色,基部叶卵形或琴形,基部略抱茎。头状花序干枯,花多脱落,仅存花托及总苞,苞片茶褐色,干燥膜质。瘦果浅黄褐色,冠毛较多,白色。有干草气,味淡略咸。以干燥叶多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含生物碱类成分有: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和杜罗尼碱(Doronine)[1]。 黄酮类成分有,三叶豆甙、槲皮甙、芦丁、槲皮素和金丝桃甙[2,3]。此外尚含乌苏酸、正二十六烷醇、三十烷、硝酸钾和微量氢氰酸[2,4]。 参考文献 [1]CA 1987;106∶135282w [2]CA 1981;95∶76880u [3]CA 1983;98∶140557k [4]Medicianal Plants of the Philippines.Manile Burcau of Printing,1951∶]047 。【药性】: 性味 苦,凉。 ❶ 《岭南采药录》:“甘,平。” 功效 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主治 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聤耳,目赤,喉蛾,疗疮,肿毒。 ❶ 《岭南采药录》:“治肠痔泻血,利小儿积虫,治五疳,开胃进食,解鱼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鲜品30~60g)。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广东中草》:“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水肿:鲜一点红全草、灯心草各60g。水煎,饭前服,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妇人乳痈初起:鲜一点红叶60g,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