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曼·罗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曼·罗兰 【生卒】:1866—1944 【介绍】: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随笔作家。 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米耶夫尔的克拉姆西镇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曾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在那里和巴黎大学教授历史、艺术和音乐。 史他的早期剧本受历史上英雄事件鼓舞而写成。 这些剧本包括:《群狼》(1898;英译本,1937),《丹东》(1900)和《七月十四日》(1902)。 他对天才的热烈崇拜使他写出了许多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以及他的最重要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小说描述了一位德国作曲家的一生,这位作曲家成为罗曼·罗兰观点的代言人。他同一位法国青年的友谊象征著作者所主张的国家间的和睦。 这部小说最先在一家杂志上连载发表。它开创了一种称之为“长河小说”的文学形式,其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河中流水,受到欧洲读者的普遍赞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退居瑞士,发表了一本有争议的小册子《超乎混战之上》(1915),劝告法、德两国知识分子合作以追求真理、人道与和平。继小说《柯拉·布勒尼翁》(1919)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印度哲学的著作,主要有《甘地传》(1924)和《辨喜的一生》(1930)。 在这个时期他还写有剧本《爱与死的搏斗》(1925),第二部长达7卷的小说《欣悦的灵魂》(1922-1933),以及对贝多芬音乐学长期研究的早期部分(1928-1949)。 1923年他创办了《欧罗巴》评论杂志,开始对左翼活动和苏联政治发生兴趣。他反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他从未正式加入任何政党。后期他致力于撰写《回忆录》,该书在他死后于1956年出版。 他和他同时代的一些伟大人物理查德·施特劳斯、爱因斯坦、伯特兰·罗素等人的通信均收集在《罗曼·罗兰书信集》(1948)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