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细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细辛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小辛(《本草经集注》),细草(《吴普本草》),少辛(《纲目》),白细辛、华细辛(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基源 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辽细辛或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 细辛的正品为: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Schrn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细辛A.sieboldii Miq及其变型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Nakai)C.Y.Cheng et C.S.Yang 历史 细辛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别录》谓:“细辛生华阴山谷”,陶弘景曰:“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苏颂谓:“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阴者为真,”可见当时是以产陕西华山之阴的华细辛为贵。 高丽产品指朝鲜药用细辛,就品种而言主要与中国东北所产的辽细辛相同,但也可能包括汉城细辛。又《证类本草》的华州细辛图和《纲目》的细辛图均与不著花的华细辛植株近似。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直径3mm,顶部分歧,下生多数细长的须根,手捻之有辛香。叶通常2,基生;叶柄长5~18cm,通常无毛;叶片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cm,宽5~13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3~4cm,宽4~5cm,顶端圆形,上面绿色,脉上有短毛,下面淡绿色,被较密的毛。 花单一,由两叶间抽出,紫棕色;花梗长3~5cm,开花时在近花被管处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杯形或半球形,直径约1cm,喉部稍缢缩,内壁有纵行脊皱约20条,花被片3,长约7mm,宽约9mm,由基部向外反折,贴于花被管上;雄蕊12,交错排列在子房中下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子房半下位或近上位,近球形,柱头著生于裂槽外侧。 蒴果浆果状,半球形,直径约12mm,常于腐烂后破裂。 种子椭圆状船形,有硬壳,灰褐色,长约3mm,宽约1.5mm,背面凸,腹面的边缘常向内卷成槽状,具黑色肉质附属物。花期5月,果期6月。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彩图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下阴湿处,山沟腐殖质厚的湿润土壤中。分布于中国东北,辽宁有栽培。 细辛与辽细辛的主要区别在于:根茎较长,节间距离均匀。叶顶端渐尖,叶下面仅脉上有毛或被疏毛,花被片直立或平展,不反折。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16页.图117)生于海拔1200~2100m的林下阴湿地。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 汉城细辛与辽细辛、细辛的主要区别在于:叶下面通常密生较长的毛,叶柄有毛。生于林下阴湿地及沟底灌丛间。 分布于辽宁和吉林两省东南部。辽宁有少量栽培。。【生药】: 栽培 宜阴凉湿润的气候,能耐寒,忌烈日。 要求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用种子繁殖,在夏末秋初种子成熟时,采后及时播种;或将种子拌有湿砂贮藏。萌动时播种。按行距15cm开沟条播,薄覆细土或草木灰2~3cm,再盖草、浇水,每亩用种量4kg。 细辛幼苗生长缓慢,生长到4年时再移栽定植,行株距各13cm,亦可在早春或初秋,挖出新鲜根茎,切成约4cm左右的小段,每段留芽1~2个,按行株距16×10cm穴栽,每穴栽2段,覆土、浇水。幼苗生长期需搭棚遮荫。 栽种后注意拔草、松土、施追肥2~3次。开花初期用2%~3%过磷酸钙溶液根外追肥1~2次。病害菌核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并修整树冠增强光照。 采集 夏、秋季连根采挖,除去杂质及泥土,置阴凉通风处晾干。不宜日晒和水洗。辽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及黑龙江三省东部地区。 细辛主产于陕西中南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山区。此外江西、浙江、安徽也产。 鉴别 性状 ❶ 辽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不规则圆柱形,有短分枝,长1~10cm.直径1~4mm,表面灰棕色,粗糙,环节明显,下部的节间较短,上部的节间较长。根细长,密生节上,长6~20cm,直径约1mm,表面灰黄色,常有微细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有长柄,完整的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全缘,长4~9cm,宽5~13cm,表面淡绿色。有时可见花和果实,花通常皱缩,暗紫色,果实半球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辽细辛栽培品根茎分枝较多,长可达15cm,直径达6mm,根多而长,长可达40cm。 均以根多、色灰黄、叶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❶ 辽细辛根横切面:表皮通常残存。 外皮层有草酸钙小方晶和双晶,皮层含淀粉粒和油细胞,偶见草酸钙的小方晶。 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通常三原型,稀二原型或四原型。(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19页.图118) 根茎横切面:表皮内侧有1~2列板状增厚的厚角组织。皮层含淀粉粒及油细胞,偶见散在的石细胞。 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偶见纤维,木质部内侧有纤维,髓部有时可见石细胞。 (图见同上.图119) 叶表面:上下表皮的气孔均为不定式,并具有类圆形油细胞,上表皮者直径32~48μm,下表皮者直径32~52μm。上表皮仅在叶脉上有1~4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长48~100μm,径32~40μm,下表皮脉上和脉间均有3~5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长60~140μm,径28~40μm。气孔指数13.96。栅表比2.9~3.1。 (图见同上.第120页.图120) 根及根茎粉末:淡黄灰色。 1)根下皮表面观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下皮组织间布有黄色或无色的分泌细胞,有的含黄绿色颗粒状分泌物。 根表皮细胞有时残存。 2)根茎表皮表面观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隐约可见细长角质纹理。表皮组织间布有棕色分泌物,内含黄色颗粒状分泌物。 3)皮层薄壁细胞略长圆形,壁稍增厚,有的可见横长纹孔。分泌细胞形状与薄壁细胞相似,但壁甚薄,细胞中均含砂晶。 4)细小草酸钙砂晶主要存在于薄壁细胞及分泌细胞中,常偏集于细胞一侧。另有导管、淀粉粒、石细胞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13页.图50)❷ 细辛根及根茎粉末:淡灰棕色。 1)根下皮表面观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平周壁偶见纹理,胞腔内常含草酸钙砂晶。 下皮组织间布有分泌细胞,胞腔内常充满黄绿色或黄棕色分泌物。根表皮有时残存,棕色,细胞界限不清楚。 2)根茎表皮表面观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有的连珠状增厚,平周壁隐约可见细长角质纹理,表皮组织间布有分泌细胞,并有非腺毛脱落痕。 3)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类长方形,有的可见横长纹孔,胞腔内充满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 分泌细胞形稍大,壁薄,有的含草酸钙砂晶,偶见方晶。 4)导管主为网纹、梯纹导管,有的导管内含黄棕色物。 5)淀粉粒众多,有单粒、复粒,复粒由2~15分粒组成。 6)石细胞(根茎)淡绿黄色或鲜黄色,纹孔较密,裂隙状,孔沟较粗,有的胞腔内含橙黄色物,壁厚者胞腔不明显。 7)草酸钙砂晶细小,偶见方晶。(图见同上.第115页.图51)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取一定量挥发油,用乙醚稀释成1∶10的溶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1,8桉油素、甲基丁香酚、α-蒎烯为对照,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展距17.3cm,喷1%香草醛浓硫酸试液,对照品和样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绿、黄棕和紫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23页.图123)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 辽细辛含挥发油约3%,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Methyl eugenol),其它有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1,8-按叶素、对聚伞花烯(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异松油烯、龙脑、爱草(Estragol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细辛醚(Asarone)、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优葛缕酮(Eucarvon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1-5-methylanisole)[1,2]。 细辛含挥发油约2.75%,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约占50%)。其它成分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月桂烯、香桧烯、柠檬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龙脑、爱草脑、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细辛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萜品烯醇-4(Terpinen-4-ol)、α-松油醇、萘、正十五烷、科绕魏素(Croweacin)、细辛酮(Asarylketone)、优葛缕酮、l-细辛素(l-Ararinin)等[1]。 汉城细辛挥发油中含α-蒎烯、β-蒎烯、莰烯、月桂烯、香桧烯、柠檬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烯、龙脑、优葛缕酮、α-松油醇、爱草脑、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乙酸龙脑酯、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三甲氧基苯丙烯(Trimethoxyallylbenzene)Ⅰ、Ⅱ、Ⅲ[3]。 辽细辛(日本产)的根中含(±)-蒿-3-烯-2,5-二酮((±)-Car-3-ene-2,5-dione)、3,4,5-三甲氧基甲苯、2,3,5-三甲氧基甲苯[4]。 药材细辛中还含K、Na、Mg、Ca、Mn、Cu、Zn等元素[5]。 参考文献 [1] 中药通报 1984;9(1):27 [2] 药学通报 1981;16(2):53 [3] 中药通报 1984;9(4):31 [4] Chem Pharm Bull 1978;26(7):2284 [5] 中草药 1985;16(6):4。 【药理】: ❶ 对心血管的作用 细辛醇提物液(1∶2)0.4ml/kg iv可明显改善狗左心室泵血功能和心肌收缩性能,泵功能的改善似由于增强心肌收缩力所致[1]。 0.1ml/kg动脉注入或iv细辛醇提液(1∶2)可使狗脑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2],细辛醇提物(1∶2)0.3ml/kg可降低狗休克模型的CVR,增加SCBF,改善心肌收缩性能,降低左室前负荷,升高MAP,表明具有抗心源性休克作用[3]。注射液0.1g/10g体重ip细辛水溶液对小鼠耳廓微动脉有轻度收缩作用[4]。 华细辛醇浸出液0.125~0.25g/kg iv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压[6]。 ❸ 局部麻醉作用 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其作用时间大约在7~8min,与1%普鲁卡因的麻醉效价接近[7]。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20%~100%)能阻断蛙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在豚鼠皮丘试验中,有浸润麻醉效果;但煎剂无效。 细辛挥发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后约30s,舌尖即有辛冷感,1min后有麻木感,以后痛觉完全消失,经1h左右始逐渐恢复[6]。 ❹ 镇静镇痛抗惊厥 细辛油ip0.06ml/kg能使小鼠安静、驯服、自发活动降低;大剂量能使动物出现睡眠及麻醉状态。 细辛油0.03~0.24ml与水合氯醛合并应用,有增强中枢抑制作用。 对电惊厥、戊四唑及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ip细辛油0.06~0.24ml/kg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提高电击痛阈[8]。 ❺ 解热抗炎作用 细辛挥发油的阿拉伯胶乳剂0.2~1ml/kgig对正常及温刺法引起兔体温升高均有降低作用。ig0.5ml/kg挥发油对四氢-β-萘胺或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发热,也有某些抑制作用[9]。体内ip细辛油2.4ml/kg或ig0.96ml/kg可抑制酵母、甲醛、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垫肿胀及抗大鼠兔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对切除肾上腺大鼠仍有作用;细辛油ip0.24ml/kg能降低炎症组织及其渗出液中组胺含量,对组胺或PGE引起的大鼠足垫肿胀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组胺或PGE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大鼠胸腔注射角叉菜胶引起的白细胞游走及大鼠棉球或塑料环内肉芽增生亦有抑制作用;ip0.067ml/kg细辛挥发油还明显对抗巴豆油引起的耳廓肿胀,并使胸腺萎缩,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5,10,11]。 毒性 小鼠ip细辛油LD50为1.2±0.04ml/kg[8]。小鼠ig或iv华细辛煎剂LD50分别为123.75mg/10g及7.78mg/10g[6]。 过量服用细辛引起中毒,表现为头痛剧烈且发胀,随即呕吐、出汗、烦躁不安、口渴、面红赤、呼吸急迫、脉洪数、颈项强、瞳孔微散大、体温40.5℃、血压升高、旋即转入神昏、牙关紧闭、角弓反张[13]。细辛挥发油中所含黄樟醚毒性较大,系致癌物质,在饲料中混入此物,两年后使28%大鼠发生肝癌[14]。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1;16(10):721 [2] 湖南医药杂志 1984;11(5):52 [3] 中草药 1985;16(10):24 [4] 中药通报 1986;11(7):54 [5]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6;2(1):41 [6]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59;(2):20 [7] 中药通报 1984;9(6):35 [8] 中医杂志 1982;(6):72 [9]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7;53(2):60§ [10] 药学学报 1963;10(12):708 [11] 药学学报 1982;17(1):12 [12] 植物学报 1953;2(2):312 [13]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8):封3 [14] 中草药 1980;(9):425。【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本经》:“辛,温。” 归经 入肺、肾经。 ❶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功效 祛风散寒,蠲痹止痛,温肺祛痰。 主治 风寒头痛,肺寒咳喘,风湿关节痛,牙痛。 ❶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 反藜芦。” 配伍应用 ❶ 配五味子、干姜,治外感风寒或肺寒停饮所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 ❷ 配柴胡,治风寒郁遏经气不宣或外伤引起的头痛。 ❹ 配附子、桂枝,治形寒肢冷,头痛身疼,骨节疼痛。 ❻ 配枸杞子、白芍、独活,治少阴头痛。 ❽ 配石膏、知母,治胃热牙痛。 ⑿配麻黄、桂枝,治风寒湿痹。 ⒀配黄连,治口舌生疮。 ⒁配射干、麻黄,治咳气上逆,咽中水鸥声。 ⒂配羊蹄根、土槿皮、生半夏,治神经性皮炎。 ⒃配附子、豨莶草,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⒄配丁香,治早泄。 ⒅配刘寄奴、泽兰、大茴,治跌打损伤,溃烂,骨折。 ⒆配雄黄、川芎、薄荷,治疯狗咬伤。 ⒇配南苍术、乳香、生甘草,避瘟疫邪毒。 方选和验方 ❶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56g,甘草、干姜、细辛各42g,五味子20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渣。 温服100ml,日三。 温服200ml。 上3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ml,日3服。 ❹ 细辛散(《普济方》)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30g(净),川芎30g,附子(炮)15g净,麻黄0.3g。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15g,水450ml,煎至300ml,连进3服。 为细末,以冷水调含口内;外敷或与荆芥煎汤洗患处。 水煎,去滓,睡前服。 研为散,每服6~9g,温酒下。 ❾ 细辛膏(《古今录验》)治小儿鼻塞不通:细辛、通草各0.3g,辛夷0.45g,杏仁0.6g,羊髓、猪脂各30g。缓火煎成膏,绞去渣,取米粒大纳鼻中。 ❿ 至灵散(《圣济总录》)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份。上2味,同研匀。 每服0.4g,左边疼 上2味等份,粗捣筛。每用1g,水300ml,煎十数沸,热漱冷吐。 ⑿芎辛汤(《三因极-病证方论》)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晕欲倒,呕吐不止:生附子(去皮、脐)、乌头(生,去皮,尖)、天南星、干姜、细辛、川芎、甘草各等份。上为粗末。 每服12g,加生姜5片、茶芽少许,水煎,食后服。 ⒀芎辛汤(《兰室秘藏》)治两目隐涩难开,羞明恶日,视物昏暗,赤肿而痛:细辛0.6g,川芎、蔓荆子各1.5g,甘草、白芷各3g,防风4.5g,上药 ⒁追风如圣散(《外科正宗》)治疯犬咬伤:细辛、防风、川乌、薄荷、草乌、川芎、白芷、苍术各30g,雄黄12g。共为细末,温酒调敷伤处,以绷带包扎,早、晚各换1次。 ⒂避瘟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避瘟疫邪毒:生甘草、南苍术、北细辛、黄乳香各30g。 上药共为细末,加红枣肉250g,为圆饼,如桂圆大。放炭火上取烟熏之,可保3日无灾,一家免难。入夏加干石膏30g,入冬加朱砂1.5g,春、秋不加。 ⒃《杂病源流犀烛》:“治中风昏迷,口噤不开,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细辛、皂角、薄荷、雄黄各0.3g。上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可连用1~3次,每次之间可间隔10分钟左右。” ⒄定痛散(陕西中医杂志 1987;(6))治头痛: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冰片0.5g。 诸药分研成细末后和匀,用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鼻,左侧头痛塞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左侧鼻孔。每日更换1~2次。 上药1剂用完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⒅天麻细辛汤(河北中医 1988;(5))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天麻、全蝎各10g,川芎、羌活、白芷、菊花、钩藤各15g,当归12g,细辛3g。水煎服,每日1剂。 ⒆药蛋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0;(21))治胆道蛔虫症:细辛2g,明矾、川椒各3g,槟榔、雷丸各5g,鲜苦楝根皮、芒硝、鲜菖蒲根各10g。 以上剂量为1料,每一患者取1料。用鸡蛋2枚,混合后加入杵细的药末,搅拌均匀,用菜油煎烤3个药蛋粑,分别贴敷于鸠尾穴、神阙穴、会阴穴。 ⒇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5):“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细辛10g,制附片10g,黄芪18g,党参12g,麻黄、炙甘草、桂枝各9g。水煎服。 ” (21)宽胸气雾剂(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1))治胸痹心痛:细辛、良姜、荜茇、檀香、冰片。 (22)辛香酊(新中医 1988;(4))治早泄:细辛、丁香各20g,95%乙醇100ml,将两药浸泡乙醇内半个月即可。 使用此浸出药液涂擦阴茎之龟头部位,约2~4分钟后即可行房事。 (23)河北中医 1984;(1):“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辛30g,制附片10~30g(先煎),豨莶草30~100g。水煎两次,每次煎40分钟,共煎200ml,4次分服。 凡患者无严重的心血管病均可长期服用半年之久。” (24)中级医刊 1982;(1):“治肌肉注射所致局部肿块:细辛30g,研极细末,过筛密封备用,用时在肿块及四周外敷一薄层,用胶布贴封不漏气,外加热水袋敷。但化脓后不用。” (25)细皂通便栓(《全国医药产品大全》)治蛔虫性肠梗阻、各种便秘:细辛125g,皂角12g,蜂蜜1250g,制成棕色栓剂。每次1~2g,塞入肛门内。 (26)《湖北中草药志》:“治外感风寒、头痛、鼻寒:细辛、甘草各3g,荆芥9g,防风、川芎、生姜各6g。水煎服。” (27)《中国民间疗法》:“治各型支气管哮喘:细辛、牙皂各10g,王不留行6g,艾叶适量。上药共研细末,分为3份。 每日1份,分2次放入竹筒内烧烟,患者上凑吸烟。但对烟熏刺激诱发的哮喘禁用,对重度或哮喘持续状态慎用。” (28)《中医内科学急症证治》:“治虫积腹痛:细辛、皂角各等份,蜂蜜适量。上药共为末,蜂蜜炼制滴水成珠状,渗入药粉,按3∶7混匀,制成条状,塞肛门。 ” (29)麻附细辛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寒凝络脉症:制附子60g,细辛9g,麻黄10g。先煮附子,以水1500ml,约2小时后煎至1000ml,再入细辛、麻黄,再煎半小时,煮取300ml,分早晚两次服。 (30)六味牙髓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和慢性牙尖周炎:细辛15g,雄黄15g,乳香15g,胡椒6g,蒲黄炭12g。研为细末,过筛加冰片500mg,再酌加少量硫酸钡便于拍x线牙片时对照,密封备用。 用时取药末少许,加丁香油调拌成糊剂,置于髓室底部。 (31)细辛碎补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龋齿痛及冠周炎、牙周炎、牙髓炎等引起的牙痛症:细辛3g,骨碎补9g,白蒺藜12g,连翘9g,荆芥6g,薄荷4.5g,牛蒡子6g,牙皂9g,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 (32)细辛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智齿冠周炎:细辛6g,良姜6g,地骨皮6g,荜茇6g。 加水400ml,煎至200ml,每隔4小时含漱5~6口。 (33)《中医外治方药手册》:“治鼻息肉:细辛、白芷、辛夷、苦丁香各6g,僵蚕10g,冰片300mg,诸药研成细末,以棉球蘸少许塞入鼻腔,每日为1次。” (34)《中国民间疗法》:“治鼻旁窦炎:细辛、牙皂、川芎、白芷、薄荷、苍耳子各3g,麝香300mg。将7味药研细末,加麝香拌匀装入布袋内,带身边时常嗅闻,3日1疗程。 ” (35)辛芩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过敏性鼻炎:细辛9g,黄芩12g,荆芥12g,防风10g,白芷12g,苍耳子9g,石菖蒲15g,桂枝6g,黄芪10g,白术12g。制成冲剂,每包30g,每日3次,每次1包,20天为1疗程。 (36)《湖北中草药志》:“治蛇犬咬伤:细辛3g,荜茇、雄黄各6g,麝香300mg,共研细末,口服2次,每次3g,白酒送下。” (37)神经性皮炎药水(《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治神经性皮炎(顽癣、厚皮癣及各种癣疮):细辛250g,鲜羊蹄根60g,土槿皮、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闹羊花、荜茇、蟾酥各24g,乙醇适量。 诸药制成药水,20ml瓶装,每瓶约含生药2g,用时先洗净患处,日涂2~3次。 皮肤有糜烂破溃处及阴部、肛门周围不宜涂擦,切不可入口。 (38)消痤饮(云南中医杂志 1989;(2))治痤疮:赤小豆20g,细辛、甘草各6g,麻黄、红花各3g,银花10g,泽泻、车前各8g,茯苓、神曲各15g。煎汤代茶,每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 (39)复方细辛液(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治大疱性鼓膜炎:荜茇、白芷、细辛、花椒、高良姜、冰片各3g,60%乙醇30ml,将上药研细末后,置乙醇中浸泡1~2天,过滤,取滤液备用,每日3次,每次1~3滴。 单方应用 ❶ 《普济方》:“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 《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 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 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 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 ⒀张德裕《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甄权谓治嗽,去皮风湿痹,亦仍《本经》之旧。又治风眼泪下,则清阳不升之迎风流泪也。 弘景谓含之去口臭,则芳香固可以辟秽,然口气多由胃火,不揣其木而齐其本,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为愈乎。海藏谓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按:督脉为病,纯由精血大衰,络脉失养,以致脊强反折,谓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肾阴几乎耗竭,大补肝肾真阴,恐亦难臻速效,细辛辛温,少少引经,以通阳气,虽无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谓润肝燥,而视为此症主药,其弊何如,学者当自知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