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中药名。 出《本草图经》。别名:赤药、毛葫芦。为蓼科植物毛脉蓼Polygonum ciliinerve(Nakai)Ohwi的块根。分布我国西北、东北、湖北、四川、贵州。全年可采。挖出后,除去茎叶、须根,晒干。 干燥块根,外皮棕褐色,紧贴,不易剥离。根头部常有残茎疤痕,坚硬,不易破碎。 商品常横切成块,经3~6厘米,厚0.8~2.5厘米。断面凹凸不平,土黄色或黄棕色,鲜根断面桔红色或粉红色,有时呈现如何首乌之异形维管束,并有细条状淡黄色纹理。 味微香而不苦,嚼之唾液染成黄色,粉末遇碱液立显紫红色反应。产陕西、甘肃、河南等地。 味苦微涩,性凉。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凉血止血,镇静解痉,止痛,止泻,促进溃疡愈合;盐制者补肾,醋制者止血,碱制者健胃。 治扁桃体炎,肠炎,胃炎,溃疡病,菌痢,胆道蛔虫症,外伤感染,蜂窝组织炎,痈疖,脓疮疹,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内服:煎汤,生品1.5~6克(制品9~12克);或泡酒、研粉冲服。 外用:研粉敷。孕妇慎用。 ❶ 治月经不调、气血积块及腹痛:红药子(醋煮透)9~12克。水煎服。 ❷ 治崩漏:红药子(醋炒)9~12克。水煎服。 ❸ 治急性胃痛:红药子(生品)6克。研粉,酒冲服。 红药子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其中所含的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用试管法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治疗急性菌痢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