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木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木香 【概况】: 异名 紫金皮、金谷香、(《采药书》),内风消(《植物名实图考》),土木香(《福建民间草药》),内红消(《江西中药》)。 浙江紫荆皮(《药材学》)。 基源 为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的根和蔓茎。 南五味子属全世界约25种,中国约有8种。 原植物 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K.peltigara Rehd.et Wils.),又名红木香、紫金藤、盘柱南五味子,长梗南五味子、风沙藤(广东),小钻、小钻骨风、(广西),小血藤、大红袍(云南)。 历史 红木香始载于《纲目拾遗》,谓:“红木香一名广福藤,又名紫金皮,立夏后生苗,枝茎蔓延。叶类桂,略尖而软,叶蒂红色”。《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中载有紫金皮和内风消二药,所叙述的形态和所画的图与红木香亦相似。故可以认为,上述二书中所载的红木香、紫金皮和内风消系同一植物。即现在浙江用的红木香,商品名紫荆皮,效用同红木香。 形态 常绿木质藤本,全株无毛。粗细相似的根常数条集生于膨大结节状的茎基上。茎下部偃伏土中,节上疏生细根,上部缠绕,皮孔圆点状,灰白色。 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腺头细齿,近基部全缘或均为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 花单性,雌雄异株,单生于叶腋,芳香;花梗细长下垂,有数个细小的鳞片状苞片;花被黄色,8~17片,常3片为一轮,外轮较小;雄花有雄蕊30~70,花丝结合成球形的雄蕊柱;雌花的雌蕊群椭圆形,心皮40~60,离生,柱头圆盘状。聚合果近球形,直径2.5~4cm;浆果成熟时呈暗蓝色,卵形,有时外被白粉,内有种子1~3。种子肾形,长约5mm,浅灰棕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370页.图27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中或溪畔灌丛中,常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采集 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残茎、细根及泥土,晒干;或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 鉴别 性状 根圆柱形,略扭曲,间有分枝及细根,长10~130cm或更长,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细纵皱纹和多数深达木部的横裂纹,扭曲处尚有横深沟,偶有栓皮脱落露出棕色皮部。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粗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宽厚,棕色,木部浅棕色,密布小孔(导管)。气微香而特异,味微甜,后苦而辛。 以干燥、条匀、质坚实、外皮紫褐色者为佳。 显微 根(直径1cm)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深棕色或棕紫色。皮层散生分泌细胞和嵌晶石细胞,分泌细胞呈椭圆形,直径70~115μm:嵌晶石细胞形状不规则,壁极厚,嵌有多数直径5~8μm的细小草酸钙方晶。韧皮部也有分泌细胞散在,韧皮纤维众多,靠外侧多单个散在,近形成层处2~4个成束,纤维直径24~40μm,壁极厚,单个纤维和纤维束四周纤维的外壁亦嵌有多数小方晶,形成嵌晶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直径40~200μm;木射线宽1~3列细胞,大多充满棕黑色块。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78)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加苯40ml,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点于硅胶烧结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距16cm,用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后.于105C烘烤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根含挥发油:α-蒎烯、樟精、β-蒎烯、柠檬烯、龙脑、乙酸龙脑酯、δ-榄香烯醇(8-Elemencl)及表-δ-榄香烯醇(Epi-δ-Elemenol)[1,2]。 茎含萜类成分:12(s)-Acetoxy3-oxo-(24z)-Lanosta-9(11),24-dien-26-oic acid、12(R)-Acetoxy-3-oxo-(24z)-Lanosta-9(11),24-dien-26-oic acid、24(Z)-3-oxo-14-(13→12)-abeolanosta-8(9),13(18),24-trien-24-oic acid及红木香素A和B[3,4]。 根尚含C29H58-(CO)3-(OH)2的长链酮醇,3′,4′-羟基甲氧基3″,4″-次甲二氧基2,3-二苯甲基丁烷[5]。 参考文献 [1]中草药 1982;13(7)∶43 [2]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581 [3]CA 1990;112∶84155w [4]CA 1990;112:84162w [5]中草药 1986;17(5)∶42 。【药性】:性味 辛,温。 ❶ 《纲目拾遗》:“辛,香。” 功效 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 气滞腹胀痛.胃痛,筋骨疼痛,月经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❶ 汪连仕《采药书》:“入膏用,行血散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0,9~1.5g。 外用: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纲目拾遗》:“治雷头风肿痛:紫金皮、独活、赤芍、白芷、菖蒲、葱头。煎浓膏调敷。”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冷滞腹痛:南五味子根30g,水煎成150ml,温服,日2次。” 外用酒精调敷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