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曲 【名称出处】:《饮膳正要》 【概况】: 异名 赤曲(《摘元方》),红米(《药材资料汇编》),福曲(《上海市饮片炮制规范》),紫红曲霉(《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红曲科红曲属真菌紫红曲的菌丝及孢子。 原植物 紫红曲Monascus purpureus Went,又名红曲霉、紫红曲霉、红大米、红糟(《常见与常用真菌》)。 历史 本品首载于《饮膳正要》,云:“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淹鱼肉用。”《丹溪补遗》云:红曲米“甘温无毒”。《纲目》云:“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并对红曲的制造法作了详细介绍。 形态 菌丝体生长在粳米内,使粳米变成紫红色,常称红曲。 菌丝体有隔,分枝多,早期白色,成熟后呈紫红色,在分枝顶端产生单个或一短串球形至倒卵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直径9~11×6~9μm;在有的菌丝顶端还产生单个的球形子囊壳,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无色,直径5~6.5×3.5~5μm。(图见《中国药用真菌》.6页.图2) 生境与分布 为人工培养,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 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生药】:制法 选择红色土壤地,挖一深坑,在坑上下周围铺以篾席,将粳米倒入其中,上压以重石,使其发酵而变为红色。 径3~4年后,米粒外皮紫红色,内心亦为红色。若内心有白点,表示尚未熟透,品质较差。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福建、广东。 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形的颗粒,状如碎米,外表棕红色,质脆,断面粉红色,微有酸气,味淡。 以红透质脆、陈久者为佳。 加工炮制 筛净灰屑,拣去杂质。 红曲炭:将净红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内部呈老黄色为度,喷淋清水,冷却。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从中提取红、黄色素,可用于食品工业。 通过发酵,从中分离出抗生素Monascidin[1]和Monascidin A[2]及辅酶Q10[3]。还提到一种核酸酶的抑制物NMP[4]。 参考文献 [1] Plant Physiol 1977;60(4):578 [2] J Food Sci 1981;46(2):589 [3] CA 1982;96:197883b [4] Agric Biol Chem 1981;45(1):133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饮膳正要》:“甘,平。” 归经 入肝、脾、大肠经。 ❶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主治 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❶ 《饮膳正要》:“健脾,益气,温中。”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 ❶ 《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摘元方》:“治心腹作痛:赤曲,香附,乳香各等份。为末,酒服。” 单方应用 《百一选方》:“治小儿头疮,因伤湿入水成毒,脓汁不止:红曲捣罨之。”。【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得降香,通草,鲮鲤甲,没药,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或怒伤吐血,和童便服有效;同黄连,白扁豆,莲肉,黄芩,白芍,升麻,干葛,乌梅,甘草,滑石,橘红治带下;同续断,番降香,延胡索,当归,通草,红花,牛膝,没药,乳香,治内伤瘀血作痛;同泽兰,牛膝,地黄,续断,蒲黄,赤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