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草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草茸 【名称出处】:《本经逢原》 【概况】: 异名 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帮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赤胶(《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紫胶虫科胶蛤属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 原动物 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又名胶虫。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经逢原》。 《纲目》记述:“紫矿,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根据所述,可知古今用药吻合。 形态 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 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 触角细小,不易见。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围。 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mm,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 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65页.紫胶虫图) 生境与分布 主要生活于寄主树的嫩枝上。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酸香、大叶榕、小叶榕等树。 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 【生药】: 养殖 放养紫胶虫对于选场和寄主树是很重要的。 一般选在阴坡,冬季有较长的日照时间,有利于紫胶虫过冬。在中国较理想的寄主树有牛肋巴、秧青、泡火绳和三叶豆等。 放种前应做好运输和放养的工具准备工作。 胶种要选择完全成熟、胶被厚、生长良好而又无病虫害的胶枝。放养时应在晴天,无大风和大雨天进行。大风会影响幼虫涌散,且会被风吹走或刮落幼虫。 最好是在上午放种,因为上午是涌散最盛的时间。放种量与寄主树种和寄主树的大小有关。一般树干胸径5cm者,放种胶100g;树干胸径33cm以上者,放种胶1000g以上。 放种方法,一般都把种胶绑在树干上适宜部位。此外,还要注意对寄主树的栽培管理,如施肥、灌溉、除草、松土、修枝等。 采集 夏、秋季采收,剪下长有紫胶的树枝,取胶弃枝,悬于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枝梗及杂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鉴别 呈长短不一的半圆柱形,长3~10cm,宽1~1.5cm。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孔隙,附著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质硬脆,折断后可见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虫尸,暗红褐色。遇热软化变粘。 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 【化学】: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 虫胶质为虫胶酸(Shellolic acid C16H20O6)及油桐酸(Aleuritic acid C16H32O5)等所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Tachardiacerol)、虫漆蜡醇(Laccerol)等与虫漆蜡酸(Lacceric acid)、紫胶虫酸(Tachardiacerinic acid)等所成的酯。 色素主为虫漆酸(Laccaic acid),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66 。【药性】: 性味 苦,寒。 《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 ❶ 《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研末。 外用:研末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紫草散(《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疮疹出不快:紫草茸、钩藤各等份。 为末,每服1.7~3g,不拘时温酒调下。 单方应用 ❶ 紫矿散(《杨氏家藏方》)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6g,食前沸汤调下。 ” ” 每日1剂。 ” 【医药家论述】: ❶ 张璐《本经逢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