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荆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荆皮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 紫荆木皮(《本草经疏》),白林皮(《分类草药性》),肉红、内消(《纲目》)。 基源 为豆科紫荆属植物紫荆的树皮。 原植物 紫荆Cercis chinensis Bge.,又名满条红、紫花树、清明花(江西、湖南、陕西)。 历史 《图经本草》载:“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本草衍义》载其:“春开紫花甚细碎,若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花紧微圆,园圃多植之”,《纲目》载其为“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此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以上描述与当今之本品相符。《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之图亦与本品相符。 形态 落叶乔本或大灌木,高达15m。枝条具皮孔。单叶互生,圆形,长6~13cm,宽5.2~12.5cm,基部心形,先端渐尖,全缘。花先叶开放,通常4~60朵簇生于老枝上;长1.5~1.8cm,宽约1.4cm,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紫红色,瓣片5;二体雄蕊,基部与萼合生,花丝细长;子房无毛,具柄,弯曲,柱头扁。 荚果条形,两端渐尖,先端具喙,沿腹缝线具翅,表皮具网脉。种子2~8粒,扁圆形,近黑色。花期5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32页.图2394)。【生药】: 采集 7~8月采收树皮,刷去泥沙,晒干。 紫荆皮主产于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紫荆皮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 紫荆皮长筒状或槽状的块片,均向内卷曲,长6~25cm,宽约3cm,厚3~6m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有细纵纹理。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红色。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星。气无,味涩。 以身干、条长、皮厚、坚实者为佳。 云南紫荆皮圆筒状或块状,外表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横纹,内表面深棕色具纵纹。 其根皮亦同等入药。 显微 紫荆皮粉末红紫色。 ❶ 嵌晶纤维长梭形,两端尖,长约至960μm,直径24~46μm,壁极厚,纹孔不明显,胞腔线形,大多数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较多细小草酸钙方晶,结晶稍凸出于纤维表面,有的结晶均匀布满整个纤维,有的结晶偏于一边。 ❸ 嵌晶射线细胞径向断面观长方形,与纤维垂直相交,壁极厚,胞腔不明显,次生壁外层嵌有极多细小方晶。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理】:紫荆皮煎剂20g/kg ig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对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紫荆皮在浴槽浓度为0.04g/ml时可使大鼠十二指肠标本张力降低,自发活动幅度下降,频率减慢;浓度为0.02g/ml时,可明显缓解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回肠痉挛。 紫荆皮体外平板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1:12.5、1·12.5、1·12.5(g/ml);而试管法1.3的浓度完全抑制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氏菌等3种真菌的生长。 毒性 紫荆皮煎剂ig,对小鼠的LD50为100.46±10.8g/kg。 参考文献 中药材 1991;14(12):33 。【药性】: 性味 苦,平。 ❶ 《开宝本草》:“味苦,平。” ” 归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肝、脾二经。” 功效 活血通经,消肿解毒。 主治 风寒湿痹,妇女经闭,血气疼痛,喉痹,淋疾,痈肿,癣疥,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❶ 《开宝本草》:“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散血膏(《证治准绳·类方》)治眼目赤肿不能开,睛痛热泪如雨:紫荆皮、白芷、大黄、姜黄、天南星、大柏皮、赤小豆、寒水石各适量。 为细末,生地黄汁调膏,敷眼四周。 为末,与地黄散合用,开水泡药蒸服。 为末,用葱汤调热敷。 ” ” ” 3~4日换药1次。如发现皮肤瘙痒等反应,应停止用药。 ” 如骨折、脱臼,先行手术整复后,再敷药固定。” 单方应用 ❶ 《仁斋直指方》:“治鹤膝风挛:真紫荆皮适量,老酒煎,候温常服。” 【医药家论述】: 刘若金《本草述》:“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其解毒者多属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此味能活血而解毒,则必非苦寒,亦非苦温,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但先哲谓平即凉,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盖察其性非辛温,故以极苦者为功,若主涌泄故也。 此味活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岂非适宜之善物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